20分钟骗走46个,我们亲手把孩子送给了人贩子

江苏一个幼儿园请志愿者家长扮作“人贩子”,对儿童进行“哄骗”。


如果你以为这些家长用了什么高明的手段,那就错了。他们基本是都是使用糖果、点心、玩具等常见诱饵,就轻松骗走了46名孩子。

孩子们被幼儿园门卫拦截下来后,还很开心地跟保安师傅说“再见”!



拐骗儿童这件事情上,人贩子固然是罪魁祸首。

但不少孩子的防护意识也确实薄弱,到底是不是家长的教育出了错呢?


 中国式家长:只有教育,没有理解 

在这次的防拐活动中,一位家长感慨道:“自己骗了别人家的小朋友,但自己的女儿也被别的家长骗出来了!自己在家时再三叮咛,不能跟陌生人走,女儿答应得很好,实际上,孩子还是很容易被各种诱惑吸引。”


这样的感慨,中国大多数家长应该都有同感。

“不要跟陌生人说话。”
“不要吃别人的糖果,不要跟别人走”

...

这样的话,也许很多家长都教育过孩子。但是当拐骗真的发生的时候,成效却微乎其微。其实就是因为,中国式的家长大多数时候只注重了教育,却缺少了理解。

我们经常灌输给孩子保护自己的观念,却很少在意他们到底有没有理解自己的意思。

小朋友因为年龄限制,智力有限。他们中的一些,甚至分不清什么是“陌生人”的概念。孩子对纯粹语言这类抽象化的概念所指,天然就是缺乏敏感的。

我们也很少去理解孩子的世界,高估了她们的记忆和学习能力。如果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自己怎样才能更好的接收知识。

相比起口头说教,更有效的办法是模拟真实情况并且重复演练。这可以提高孩子判断力并且在孩子脑中形成记忆,让孩子更好地理解“陌生人”和“拐骗”。

温室的花朵之所以容易被摧残,是因为被保护得太好。

家长们也要试着把更现实的一面,传递给孩子。只有经受住一次次打击和崩溃,才能具备更丰富的经验,更好地保护自己。


 家长的不理解,让孩子无力地被迫成长

说起家长的理解,不得不提最近的一部电影《狗十三》。

曹保平拍的青春片,充满浓烈的对抗、无奈、真实的气息。影片讲的是13岁的女孩李玩拥有又失去两条狗,并被迫成长的故事。

李玩还在纠结选物理还是天文兴趣小组的时候,爸爸已经帮她报了英语组。

李玩的狗爱因斯坦被弄丢了,家长没有反思自己的错误,而是买了一条狗假装是爱因斯坦。

在家长的世界里,孩子想什么不重要。

他们还以为,这已经是他们作出的最大让步和呵护了。

理解孩子的世界?他们没有这个概念。

顺着家长的意思,李玩吞咽下所有的无奈和疼痛,悄无声息地成长了。到影片的最后,李玩长成了所有大人理想中“懂事”的样子。

她可以一起应酬父亲的饭局,可以吃下狗肉,可以像一个成年人一样不动声色地接受一切。

但是她却失去了,内心最宝贵的纯真和对这个世界的“信任”。

无数次不被理解、被欺骗以后,在痛哭以后,她无力地接受了成人世界的游戏规则。


保护孩子的信任感,比“懂事”重要

解放孩子的天性很重要,但这并不是要他们不“懂事”。

让孩子懂事,是要帮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帮助提高他们的判断能力。懂事是让他们有“规则意识”,而不是一味地以家长的意志为转移。

而中国式的父母,大多喜欢以“孩子听我的话”为荣。

有的父母甚至喜欢使用“我数到1、2、3、,你必须...”这样的句式,来驯服孩子。最后,导致了孩子逆来顺受的畸形性格,或者是表面表现出来的懂事。

而他们的内心,早已经埋下了隐隐约约的恐惧和不信任的种子。他们不相信家长会理解自己,甚至不相信这个世界。

有家长说,不要随便相信别人是件好事,至少孩子在遇到“拐骗”这样的事情时,会安全一些。

其实不是,信任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也是人与交流之间最难得的东西。我们应该保护的是孩子内心的纯真,和这个世界的“信任感”。

不止孩子,我们经常看到这个社会上,谁都有被骗的经历。

相信网恋的对象,结果被骗财骗色。

相信推销员的好意,结果被骗买了几十万的保健品。

相信同事,结果不知不觉被甩锅。

但这些,是“信任感”给我们造成的后果吗?不是。

造成这些后果的,是我们的判断能力,和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能力。


信任本身是没有错的,如果失去信任感,我们就会陷入多疑、焦虑、孤立的状态。

所以,比起让孩子成长为自己想象中“懂事”的状态,更重要的是在提高他们判断力的同时,深入地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保护好他们的纯真和对这个世界的信任感。


作为家长,你有没有给孩子最大程度的理解和耐心?

作为孩子,你的童年和青春,是否也有过这样一段“不被理解”的时光呢?

留言和浪姐聊聊吧~

◆ ◆ ◆  ◆ ◆

出品:热浪星球

监制:坚叔

编辑、撰文:刘女士

图片来源:网络

-End-

你可能感兴趣的:(20分钟骗走46个,我们亲手把孩子送给了人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