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事情

文/ 5107-皮卡秋 2018006 《文心》

书籍信息:

夏丏尊、叶圣陶:《文心》,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08。

推荐指数:

★★★★★(最高为★★★★★),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

一、关于作者与本书概况

《文心》是夏丏尊和叶圣陶两位先生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合写的作品,两位先生都是大家,潜心于教育等领域,又都做过多年教师,对学生非常了解。这是一本用故事体裁来讲授“读和写”的书,受众是中学生和中学教师。一经推出,即为畅销书籍,深受读者欢迎与喜爱。

时至今日,它依然没有失去现实意义与普适性。我个人认为,不仅现在的中学师生该读,我们所有人都该读一读。我时常想,假如我在初中的时候读到这本书,我的读写能力、文字水平是不是会比现在强呢?

两位大师用故事的形式讲解着国文(语文)的知识,生动周到,深入浅出,让人爱不释手,很有启发。他们讲语法、讲作文、讲书信、讲日记、讲诗歌、词、戏剧,讲小说、叙事文、讲语调……一本书分为三十二节,给我们上了三十二堂国文(语文)课。

书中一个个灵动的人物跃然于纸上,乐华、大文、锦华、志青、慧修、复初……这些学生们刻苦勤学、多思多问、风华正茂、朝气蓬勃,隔着纸张都能让人闻到青春的味道。而他们的老师——王仰之先生,博学多才、认真诚恳、谆谆教导、善于启发,更是为师之典范,人物刻画深入人心。

二、关于写作,两位大师教了我们什么?

在写作方面,两位大师向我们传递的最重要的一个理念是:写作和吃饭、说话、工作一样,是生活中十分平常、简单却又不可缺少的事情。

写作不是洪水猛兽,我们不应该怕它,不要觉得它很难,生活中到处都是我们动笔的素材。

我总结了组织文章的三原则、三种写作方向、三种写作进益方法,分享给大家,懂了组织文章的三原则,你就懂了一篇东西如何才能称为“文章”,你写作的时候,就不会毫无章法可言;知道了三种写作方向,你就能触类旁通,找到非常多的写作素材;了解了三种写作进益方法,你就会去不断积累、打磨、学习,这对于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非常有帮助。

(1)组织文章的三原则:序联统

原则一:秩序

将所有想写的东西有逻辑地排列好,这是“秩序”。把没整理的思绪“一泻而出”,只能称为“日记”,不能称为“文章”。

原则二:联络

文章从头到尾非常流畅、连贯,不勉强去连接,这是“联络”。为了“凑字数”、“完成任务”,生硬地拼接很多材料的,不能称为“文章”。

原则三:统一

整篇文章要保持一致的观点、同样的语言风格,这是“统一”。一篇东西如果前半部分用文言文,后半部分用白话文,风格不一,不能称为“文章”。

(2)三种写作方向:知情意

方向一:写知识

对于一个事物,当我们知道它是什么,它能怎么样时,便可以写作。比如介绍法律知识、医学知识、理财知识等,只要你了解,都可以写。

 方向二:写感情

对于一个事物,当我们产生高兴、悲伤、气愤等情绪时,便可以写作。比如旧友相逢你很兴奋,友人离开你很惆怅,只要你有感情产生,都可以写。

方向三:写意欲

对于一个事物,当我们想清楚如何处置它时,便可以写作。比如你想将易拉罐变废为宝,做一个笔筒、帆船或花瓶,从萌生想法到制作过程,都可以写。

(3)三种写作进益方法:积留发

方法一:积累词汇

写作中我们常会有一种匮乏感:“呀,我不知道用什么词语来表达。”

所以,积累词汇很重要。看到“生气”一词,可以想想和它相似或相近的词有哪些:“愤怒”、“气愤”、“发火”、“不满”,比比它们有什么异同,在什么情境中,用哪个词儿更合适?

方法二:留心词语的情味

两个词即使意思相同,情味却有区别。

譬如:‘他逃走了’,‘他溜走了’,‘逃’和‘溜’虽然都是走掉的意思,给人感觉却很不一样,“逃”要有速度,“溜”则是静悄悄的。

方法三:学会“触发”

触发,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你读书时看到一句话,想起另一本书,是触发;你欣赏美景时想到某个人,也是触发……写作最重要的是获得触发,找到新意。

就像大厨师做菜,材料很多,如何做得丰富、好吃、有新意,才是关键。类比写作,“触发”能够帮助我们让文章内容丰富、思想新鲜。

三、一些其他感想

“艺术来源于生活”,构成《文心》的材料全是当时社会的实相,我们除了学习国文(语文)知识,还能对战争时期的三十年代有一个大背景的了解,对那个时代的社会景象、人物生活有所知晓、有所思考。所以,这本书的意义不单单在于形式美、内容好。

撇开纷乱战火、物力维艰的大背景,我非常羡慕书中所展现的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氛围”——学生间互相讨论、彼此帮助,一起做演讲、出去玩,学生和老师间平等、亲切,老师没有高高在上,对学生真诚关怀,学生对老师也不盲从,会随时提出问题……太多的小细节感染着我这个初中毕业近十年的老学生。我想回到过去,可是回去了又能如何?我的学生时代,没有这种“氛围”。

加上纷乱战火、物力维艰的大背景,我更是感概:物质条件的不断丰富,二十一世纪的我们拥有了极好的学习环境,不用担心吃不饱、睡不好,不用担心家国命运,不用担心颠沛流离,可是我们的教育失去了“灵性”。我想起齐邦媛先生的《巨流河》,她在西南联大上学,学校辗转到云南,一下雨教室大概就会漏水,每天还要躲空袭,家国命悬一线,可那时候的大学生就像《文心》中的初中生一样,努力上进,求知向善,老师和学生平等交流、其乐融融。

在写给初中生的讲授国文知识的书里,两位先生毫不避讳地穿插美好的感情,大文和锦华、慧修和志青之间都有懵懂的爱情。他们有过从蜜恋到互不理睬的过程,那些愤激和羞惭的小心思,那种奇妙的少年心理的波动,两位先生写得太妙了。

产生感情、拥有感情本就是人天然的权利,而我们念书的时候,“恋爱”竟成了禁忌,都要“扼杀于摇篮里”,真是可叹。


最后的最后,用原文中的一句话作结,与大家共勉:

无论去经商、去做工,总之把行动和看书打成一片,把图书馆认为精神的粮食库,这才能收到莫大的实益。

你可能感兴趣的:(写作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