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索亚这孩子

      汤姆索亚这孩子,陪我度过了一个愉快的晚上。我看到了一个有智慧的、心灵丰富的孩子,印象特别深刻的是:

    把“要你做”变为“我要做”——粉刷栅栏

    波莉姨妈用粉刷栅栏来惩罚汤姆,他想到的绝妙方法是把这件事变得难以到手,从而激发起小孩子们帮他做事的渴望。看他像一个艺术家一样去粉刷那些栅栏,当别的孩子请求一试时,他却百般拒绝,当然,也要稍微留出一点余地,让那小伙伴们看到一点可能,于是,结局反转,开始汤姆要用自己的东西换他们来粉刷,最后成了孩子们把家底都拿出来换一次粉刷栅栏的机会,最后保质保量粉刷了三遍,汤姆还收获了一堆宝贝。斯金纳说:“你越是禁止,别人也就越想得到,这是好奇心的使然。”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禁果效应,越不容易得到的东西越想得到。因为有好奇心,有探索的愿望,有内驱力。很多家长会说,现在的孩子对学习没有动力,比我们那时候可差远了,我们那时候......我们那时候缺衣少食,不好好学习就会像父辈一样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充满诱惑力,我们,越学习,越向往外面的世界。父母常说的是不好好学习就不要学了,回家来帮着家里吧,这样,小孩子就自愿向着学习这条路坚韧不拔地走下去了。现在的孩子,一切都太充裕了,衣食住行都是好了再好,小小年纪已经走遍中国走向世界,学习,究竟是为了什么?在孩子心中没有探索的愿望,没有恒久的动力,很容易被其它事物诱导,为什么电子游戏对孩子有那么大的诱惑力,因为禁止,因为好奇,因为一些乱糟糟的诱惑,那如何激发起孩子的兴趣呢,比如读书,老师家长能不能像汤姆那样呢?当然,不是装装样子,装一时可以,装不了一世,要是装的话没有办法与孩子进行心灵的对话。可怕的是连样子都不愿意装的,一味说教与训诫,孩子只能更加反感。优越的条件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首先要成为一个乐享其中的学习者。再运用一点小智慧,让求学者乐于追随。把“要你做”变为“我要做”。

把“我伤心”变为“你伤心”——孩子的超级想像力。

汤姆被波莉姨妈训斥,伤心不已,于是,它想像自己已经死了,姨妈如何悲伤,想像贝基可以给他关心与安慰。而后来又真的体验了一回,导演自己的一次死亡,听到人们对他们的怀念,得到满足和温暖。在这里,有些类似于阿Q的精神胜利法,但不让人生厌,这是小孩子让自己快乐的招数。我们小的时候,是不是也曾经躺在青草上对着高空的流云尽情想像呢,想像拥有了喜爱的物品,想像严厉的母亲变得温柔,想像自己可以随着风儿飘到遥远的地方......那真是无忧无虑的童年呢。是不是可以,更加珍惜孩子的想象力。让他在想像里完成自我的成长构建,成为一个底子丰富的人,而不是循规蹈矩的机器人。汤姆就是一个孩子,顽皮爱冒险,善良又勇敢,快乐也忧郁。

把“在这想一想”变为“去那看一看”——山洞探险。

汤姆和贝基困在山洞里,可真是一次大冒险。

“他俩举着蜡烛,顺着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往前走”

“汤姆一下心血来潮,决定继续探险。”

“他俩跌跌撞撞,就这样进入了以前没人到过的洞中深处。”

“周围万籁俱寂,静得连他们自己的喘息声都能听见。”

“他们现在能做的就是往前走,不停地往前走。”

......

“光线越来越强,汤姆发现了一个洞口。”

“当贝基看见蓝色的天空后,她简直高兴死了。他俩坐在洞口,不停地大喊大叫。”

这山洞探险,正如同人生的探险,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说“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这段话阐述了“无限风光在险峰”的道理,分析了志、力、物三者对成功所起的作用,整个人类的进步都需要探险的勇气,更需要探险的智慧,那就把“在这想一想”变为“去那看一看”吧。

    汤姆索亚这孩子,让我想起来就很开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汤姆索亚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