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一次成功的炒作

三年后愚公率领子孙开山的消息传开了。

一开始人们以为愚公要挖开太行山,到最后在智叟团队的有意引导下,就变成了愚公带着子孙们把太行山搬到了渤海湾。

最先传言的版本是愚公要挖开太行山,随着智叟团队有意的四处宣传,这个版本已经变为愚公要带着子孙们把太行山搬到了渤海湾。

人们越发地崇拜愚公了,甚至有人万里迢迢跑去找愚公做证实。第一个人回去后,人家问他情况,他也只是满脸敬佩,摇头张嘴,最后也只吐出一句话:

“愚公是个大好人!”

好奇心越滚越大,不过每个去过的人都一副不虚此行的表情,引得人们好奇心大增纷纷都要去一探究竟。愚公家的门槛都换掉了三块,第四块就放在库房备用着。

这些来人去后才知道太行山根本就没有搬走,只是在山中间挖出了一条大道,而我们的主角愚公还是个会开玩笑的谦虚又可爱的老头。人们不由得对愚公更增添了一份敬佩。

后来名气大增,愚公还是一如既往的谦虚,但每每谈及移山他都说:

“小老头有儿子,儿子又有儿子,然后子子孙孙挖下去,但山总不会长起来吧?以无穷敌有限,总还是有可能的。”


大家越发喜欢这个真实的老头,但人们确实一直都不知道这山真正是怎么挖的?

事情还得从半年前说起——

这一天愚公刚送一个访客出来,智叟来串门,两人笑得亲切。

客人原是听说过愚公与智叟的故事(什么故事,请看原版《愚公移山》),便更加喜欢愚公这个“宽宏大量”的老人了。

这事传出去了,人们渐渐更了解愚公了,都莫名坚信移山这事,既然是愚公来做那还有什么不成的道理?!

只是人们不知道,当年愚公带领家人开山,身为村长的智叟为此进行了一次成功的炒作——

他首先借助过路人和信件等途径将愚公移山的消息传出去。

然后再把愚公移山的过程描述的如有神助,并向外透露了一些

接着引导人们将好奇心变为行动——纷纷来验证这个“神话”。

最后一步,联系列子。

智叟的同学列子现在是很出名的游记作家,但凡山水风景,只要经他一写,就会变成名山胜水。

听说,近来郑缪公又要请列子去宫里讲学。

智叟便写了信叫愚公大儿京城子去找列子,请列子为愚公写个人物传记,将来成名了也许还会有个社会资助的。

正好列子的新书里《汤问》一章缺这一篇,于是一拍即合!

列子看完信后,便御风而行,不则一日,就来到了太行山,实地考察了一番。智叟摆好酒席,将列子请到家中,为列子洗尘。

饭后列子,走到书房,拿起桌上笔,草走龙蛇,写下: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等列子在皇宫讲学时,整个“愚公移山”的事件已经在民间发酵的差不多。官府向来重视民意,这种利民工程,官府自然乐见其成。在关键时刻,列子再向郑缪公进言,促成此事。依郑缪公爱民如子的个性,必然会提供帮助。

那日郑缪公危坐朝堂之上,文武大臣都来听讲,偌大朝堂一时间热闹的厉害。不过百官是为了捧缪公的场,但列子絮絮叨叨讲了三个时辰,讲得大家昏昏欲睡,正要入睡时,缪公忽大声喝止:

“先生且慢,这《汤问》一节中愚公之事是确有其人吗?”

百官立刻抖擞了精神,这种能为郑缪公服务,为百姓服务的机会百官自然不会放过。

列子忙作揖回道:

“回禀大王,确有其人!”

列子把如何查访,如何作文详详细细与缪公说了一番。缪公点头不语,讲学就此换了个话题。

几天之后的一个夜里,太行山突然开进一支军队,浩浩荡荡有百万众。全是郑缪公派来帮愚公开山的。结果不用一个月,就开出一条官道。

从此村子因为愚公和官道,渐成商贸重镇。

愚公和愚公故事就成了村子的活招牌,这个秘密自然就不重要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愚公移山——一次成功的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