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效最佳的改变源自感觉良好

昨晚的线上沙龙大家就“成效最佳的改变源自感觉良好”展开讨论,正所谓畅所欲言才能碰撞出不同的火花。

淑敏举例说自家五岁的外孙因为写字被肯定、表扬进而自我肯定,感觉良好的宝宝主动写字画画,把写字画画当成是快乐的事。而淑敏老师自己也是十一年如一日地坚持瑜伽,不仅仅是锻炼还收获良好的形体和优雅的气质,这也是感觉良好的事啊。

而士莉却有不同见解,认为小孩子可以通过鼓励、肯定、赞美的方式让ta感觉良好,但也正是一直自我感觉良好的孩子如果不能正确看待自己,一旦进入青春期、上了初中高中,在某些方面遇到点困难时往往深受打击。尤其是刚进初中或高中的孩子,学业上有大的变化,如果不及时调整,一次考不好或者听不懂,也就是“感觉不好”时,特别需要家长、老师的指导和肯定,这个肯定不是说ta做的好、考的好,是肯定ta的努力肯定ta的付出,同时也肯定ta可以在“感觉不那么好”中继续前行。

是的,自我感觉良好的人才能做出优秀的成绩,深以为然。

正如丽在分享中所说,凡是感觉良好的事情我们才愿意继续做下去。从教30多年的经验里也发现在学生感觉良好的时候才会听进老师和家长的建议,当然也有盲目自信和盲目乐观的学生,这时候就需要用一定的技巧来提醒,而不是一棍子打死。

在人的认知里,一个积极正向的人做一件事情永远都比消极负能量的人要做的好。所以天生有些悲观主义的人如果每件事情都觉得不尽人意时,自然除了继续努力还有就是深深地挫败感。那么在挫败感中的努力我猜也不那么快乐吧。人的本能是趋乐避苦,所以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并竭尽全力做好,良好的感觉就来了才愿意继续做下去。不得不做和主动去做带给我们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有时候结果这不一样呢。

立民分享说原本在高中不愿学习、被迫无奈学习的孩子到了大学却想考第一,这让妈妈无所适从,当孩子说“妈妈我想期末考试考第一”时,妈妈都不知道该如何回应了,怕“说不用考第一”会让孩子误认为妈妈觉得自己没这个能力,而说“考第一很好”又会带给孩子压力。那不说该如何回答,我们看到这个在高中经过几十次动力催眠训练的孩子,到了大学不是放飞自我,而是找到自己要努力的目标和方向。同样的一些在高中被逼着学的孩子,到了大学真的就是混日子,用上网看视频、看小说、打游戏来度过大学时光。

续锦给我们分享了一个老人用给硬币解决几个小孩子在家门口玩影响自己休息的事,同时看到在养孩子的过程中物质奖励有时没那么有用,甚至会起反作用。

其实,对于每个人来说都需要去找到让自己感觉良好的事件,并且学会在不同的感觉中切换,真正认识到自己的所长和不足,并进行调整。无论是工作还是在学校上学。工作与学校学习最大的相同点都是学习,最大的不同点是学校的学习会给你足够的时间,而工作的时候永远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你工作上需要的技能。当你不能够从学生的状态转换过来,那么工作只会让你身心俱疲,如果你能很好的切换状态与角色,那么你就能够很好的控制自己。 而动力催眠就是让我们可以很好地切换状态和角色的一个工具,经过不断训练,达到自如切换和知行合一。

桂荣是一位有四十多年强制性脊髓炎病疼的优秀教师,她分享说疾病让她无法正常行走无法顺畅呼吸,刚开始做催眠训练时椅子上要放好几个垫子,整个过程要不停地扭动身体才能坚持下来,有几次真的是觉得太痛苦想放弃,可是听到其他同伴分享有好的变化时又想再坚持一下试试看,这一试就是两年多,不仅仅是在催眠过程中能坐住了,还能顺畅地呼吸、大踏步走路,近十二个小时工作之后还能和先生一起包水饺,享受工作越做越多越轻松的成就感,享受做家务的悠闲自在,而病疼竟然不需要吃止疼药啦。我在想,如果没有后来的“感觉良好”,如果一直处于疼痛难忍之中,即便是意志力再坚强的人也不会坚持这么久吧。

张静老师从三重大脑理论和头脑理论来讨论我们的“感觉良好”。是的,感觉是在潜意识层面,并且是不被我们的意志力而左右的,良好的感觉直接让大脑中主管快乐的神经递质分泌增加,这是一直自我奖赏,而生活中我们的外部奖励往往会因“已知、和预期一样”而失去效用,但内部的奖励会持续跟随,一旦正向的飞轮形成,它就会自动运行起来,毫不费力。

愿我们那个积极正向的飞轮都自动运行起来,愿我们多一点感觉良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成效最佳的改变源自感觉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