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出差又了解到了一些书店的新“玩法”,抑或说是更新的盈利模式。
众所周知,书店现在单靠卖书是活不下去的,于是各色书店纷纷开起了咖啡屋。更有甚者,请来了日本设计大师安藤忠雄操刀,生生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的打卡圣地。对于文青们来说,打卡是必须的,咖啡是可以消费的,书是可以不买的……只不过,眼下有些超牛的网红书店将割韭菜的镰刀伸向了文青们的钱包深处。听闻这些书店可以为拍照打卡提供有偿服务,至于服务项目也基本可以猜个一二,总之书店不靠卖书赚钱。
文青是可爱的,也是单纯的。当年大学期间,几个女生一起憧憬毕业后的生活。
一个说:“我想等毕业后,开一家书店。”
另一个说:“太好了,太好了,那我就在你的书店旁边开个咖啡店,每天书香伴随着咖啡香……”
第三个未等第二个话音落下:“那我也在你们旁边开个花店,每天闻着花香,品着咖啡,看着自己喜爱的书……啊,让我们红尘作伴,活得潇潇洒洒……”
我路过她们身旁,也凑了个“份子”:“姐儿几个开的店都不错,肯定生意好,到时候我就在你们三个店对面开个公厕,沾沾你们的光。”
“滚!”三口同声喝向我。
现在仔细琢磨琢磨,其实我们这四家门店开起来后,自以为捕捉到市场痛点的我,应该是第一个关张大吉的,毕竟现在公厕都免费了,纸巾也可以扫码领取了,卖厩肥也不现实,我已被时代车轮碾过。开书店的同学大抵会和开咖啡店的同学合并成书吧,但是很可能会面临着资金周转的难题,不管咋说,地面店的折扣跟网络书店相比实在是难以抗衡,而经营咖啡是阿猫阿狗都能干起来的。至于开花店的,应该生意不错,相信可以做到线上线下两开花。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对书店来说,最大的敌人就是低折扣。拼折扣的玩法,感觉是我们这片土地上最擅长的内卷方式,造成的局面是伤敌一千,自损一千,所不同的是可能有的店因此就垮了,而有的店还能继续烧钱。更狠的是前几天,某媛媛的直播间居然一元钱卖书,而后又说自己其实倒贴了很多钱进去……其实那句老话说的好,杀头的买卖有人做,赔钱的买卖没人做,所谓倒贴的说辞,基本可以视同即当婊子又立牌坊。
在国外,书店和图书折扣甚至还被立法保护了起来,唯有我们如脱缰野驴,奔跑个不停。所谓变化快的,似乎只是我们,或许是1840年的故事带来的创伤实在是刻骨铭心,以至于改革和创新是我们出生就接触至今的主旋律。于今而言,改革和创新造福了一大批人,而非所有人。有的人不幸被抛在了后面,有的人或许沦为了发展的代价。
我还是很喜欢老派书店的感觉,尽管它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毕竟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当初从业者的工作环境和读者的体验感都远不及现在,但是那种形式应该是最符合“书店”这个词之定义的。在回忆老式书店的时候,我忽然发现了一个悖论。老式的书店怕什么?怕有人站着看书又不买,有个专属称谓“开架看书”,说的就是这个现象。毕竟容易导致图书破损,也会时不时遇到“孔乙己”。反观现在的书店怕什么?怕没有人去,哪怕只是看书不买。
书店的存在本身或许也是个悖论。一方面,一个城市——甚至一个综合性商业体,都至少要配套上一家书店,才能彰显其品位。另一方面,只要是个书店的经营都相当艰难。《2020-2021中国实体书店产业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大约有4061家实体书店新开面世,1573家书店关门。新开书店数量是关门书店数量的2.6倍,全国纯新增书店约2488家。所以,Two bees or not two bees?这是个啥问题。
还有一个尴尬的方面,就是书店相对其他商店,具有离奇的安全性。远至前几年的伦敦骚乱,近至去年美国的黑人骚乱,流氓们上街打砸抢了一堆商店,从手机到手纸都没有幸免,唯独书店是安全的。让我不禁遐想,书店的下一个风口是不是避难所?
至落笔时,上海书城因为重新装修工作即将开始,现在开始全场打折促销,促销力度之大,让人心生怜悯。我们也都知道,新装修后的书城将会进一步缩小图书的经营面积,以往我们都以上海书城作为图书零售市场的风向标,而今风向标也面临着这种尴尬的局面,不得不说,大人,时代或许真的变了。
有时还是会有些怀念电影《电子情书》里的那份美好,女主角的街角书店最终被男主角的综合性书城所兼并,街角书店承载了街区人们的美好回忆,但是综合性书城带给人们更好的阅读体验,同时两位主人公还收获了爱情。但电影毕竟是电影,海那边也不是海这边,大人,时代真的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