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上“十件古物”的前世今生

提起“丝绸之路”,我总会想到敦煌石窟艺术,因为敦煌是丝绸之路中段的关键位置,具有特殊的地位,这里曾经居住过月氏、匈奴等民族。汉代在这儿设立的阳关和玉门关,也是中西商人、僧人的必经之路。而敦煌莫高窟,融合了多种文化特色,是丝绸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今更是绚丽多彩的一道风景。

那丝绸之路到底指的是什么呢?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他的著作中写到:“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个名词至此开始传播使用起来。

最初的丝绸之路,是为了运输古代出产的丝绸,起源于西汉汉武帝时期,他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以西安为起点,经过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直到地中海各国的一条贸易通道。

可以说是横跨欧洲、亚洲、非洲,途径沙漠、草原、高山,还有各种江河湖海,散落在附近的大大小小的文明,共同构成了璀璨的丝路文明。

丝绸之路是人与物质的交织,如果展开一幅画卷的话,熙熙攘攘的人群、热闹的街市,来往商贩背囊里的食物、酒、象牙、玻璃器皿等等,想来都会出现在画卷中,然而如今都已消散在历史的长河中。

我们如何能窥探一角,找出那时候的影子或者全貌呢?如今只能从一些墓葬或者窖藏中发现零碎的一角,然而正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一样,“看物不是物”,器物或者说物质本身当然值得研究,更重要的还有他们之间的“联系”。

人和人之间的联系,人和物品之间的联系,还有它们同文明、经济、技术、思想等等的联系,共同组成了一部迷人绚烂的丝路文明史。

而这本《 十件古物中的丝路文明史》,正是选择了十件丝绸之路上的古物,来探索它们的前世今生。可以说是一本研究丝绸文明的百科手册,里面包含了大量一手史料和最新考古成果,同时还有8幅高清彩色地图和43幅精美图片,可以说是一场视觉盛宴。

作者Suan Whitfield,中文名魏泓,她是研究丝绸之路、丝绸文明的专家,把自己的三十年都投入到了这项研究中,她曾经担任大英图书馆国际敦煌项目的负责人。现在是东安格利亚大学教授,出版多本研究丝路文明的书籍,《丝绸之路:十二种唐朝人生》《丝绸之路上的斯坦因》等。

正如书中所说,“通过考察器物如何与它们所遇到的文化,即制造、搬运、接受、使用、售卖和废弃,他们的文化相互影响,我们可以获得看待那些时代那些文化的新视角”。

这十件古物都有什么呢?有奢侈品或具有纪念碑性的器物,如阿姆鲁克·达拉佛塔 、希腊式玻璃碗、 于阗木板画 、巴克特里亚壶、 草原耳环、 拜占庭猎人丝绸。

还有三件有文字的器物, 中国历日、贵霜钱币,以及贵族制造的蓝色《古兰经》。

而最让我震惊的是最后一样——奴隶,奴隶虽然是人,但是在古代,可以像物品一样买卖,因此被列入了10件古物之中。

在古代,很多国家都有奴隶制度,买卖奴隶是合法的,比如拜占庭、阿拉伯、古代中国等等,可以说奴隶买卖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也贯穿了整个丝路文明史。

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奴隶制度也不一样,来源也是多种多样,有的人因为父母是奴隶,因此生下来也继承了奴隶的身份,有的是战争的受害者——战利品,还有因为贫穷,养不活自己而成为奴隶,奴隶的种类也很多,奴隶交易也是非常残酷的,没有自主权、没有自由,就像物品一样。了解奴隶的前世今生,也能让我们更加了解那个时代。

如果你对丝绸文明感兴趣,不妨来看看这本书,文字和图画相得益彰,满足你对丝绸之路的好奇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丝绸之路上“十件古物”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