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知识有用?文学无用?如果我说:知识唯一的价值是用来颠覆的!知识只有被颠覆才会产生新的价值!而颠覆的能力来自于哪里?它却来自于文哲!
据不完全统计,现在不管是书店,还是网上,销售最好的就是功用类书籍,比如励志类、厚黑学、机遇类等等,紧跟其后的就是历史类书籍,最差的是文哲类,这个门类除了几个爆款单品,剩下的几乎都处在奄奄一息的境地,我对此做了一个简单的分析,并同时对我的题目内容进行论述。
大家读的最多的是功用类书籍,原因我想大家不言而喻,对前途和人生的焦虑感、不安全感,造成了大家都要千军过独木桥,从上学的高考独木桥,到职场的升职独木桥,或者是创业的机遇独木桥,当然如果以另一种角度,把这种独木桥理解为“风口上的猪”也是有一定的道理,仅仅是角度不一样而已。
但通过那些书的销量来看,我不认为这些书的内容会带来多少价值,首先就是一条可以带来价值的知识和信息,当知道的人多了之后,价值随之递减,当知道的人多到一定程度,价值递减到零的时候,它仍会继续递减,后面就不是价值的递减,而是风险的递增。
这让我想起最近锤子科技的危机,这是典型的一条价值信息正反面样本,当手机风口当这条信息知道的人,只又为数不多的时期,它的价值是处在递减过程,当三年后罗永浩紧跟小米开始做手机的时候,这条信息就是一条风险递增信息,信息的内容没有变,但时间和参与的人数这个环境变了。
这就是励志类书籍的一个最大特点,我看到书店显眼位置书籍的摆放,看到励志类被放在一个书店黄金地段,看到销量与其他分类的距离之大,我感到的是这些书籍所带来的风险,而不是机遇。
前几天写过关于罗胖的跨年演讲内容,我并不想否定什么,只是想表达一种错位感,因为很多人听罗胖栏目的目的是想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增加自己看世界的角度,或者打算用几分钟读完一本名著,但错位就出现了,很多人听这些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并不仅仅是这些,而是想成为罗胖和罗胖身边的讲师那样的人,这是一个最容易被忽视的错位。
罗胖从开始的观点类栏目变成后来的知识付费栏目,这就像是他开了一家知识餐馆,我们进去消费的目的仅仅是消费知识,这和想成为罗胖这样的“知识厨师”是完全两个概念,我没听说到餐馆吃饭,你就可以学会做厨师,我不相信罗胖这样的厨师,他们开餐馆的初衷是教你成为厨师?学厨师要去“蓝翔”才是正确的方式。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知识是什么?不管定义是怎么概括这个“知识”名词?罗胖他们的栏目给了我们一些观点,和一些看世界的角度,这些角度和观点你可以当成知识,但它并不是方法论,并不是一把万用钥匙,很多人把知识理解为可以带来价值的东西。
就如我刚才举的独木桥的例子其实是一样的,我们在他们的栏目中看到的一些角度和见解,在他们自己的环节是有价值的知识,但当他们公布于大众面前的时候,这种角度和观点就会从过去的价值递减变成一种风险递增,这里的知识就变得一文不值。
那这种知识的价值就没有了吗?当然不是,它剩下的唯一价值就是-被颠覆,当一条知识被大众都知道之后,他的价值就是被颠覆,当重新被颠覆之后才会出现新的价值,这就是一种科学精神,我们利用科学技术和具有科学精神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概念,我们的教育往往只注重技术的利用,而完全忽视科学精神的培养,因为这两者之间是完全是相反的方向。
我举个例子,利用科学技术,就如利用1+2=3这样,我们可以把毕生的精力放在对科学技术的分析层面上,但我们从来不会把科学精神的追求放在自己的主要投入方向,因为科学精神恰恰是否定1+2=3,是要去颠覆这个结果,就如哥白尼是颠覆当时人人都以为正确的“地心说”是一样的道理。
我们这种颠覆和质疑的精神在上学的时候都已经被阉割的干干净净,被应试,被所谓的结果崇拜,被所谓的圣人崇拜阉割的一干二净,这就是我们自古以来都缺乏这种精神的原因,崇拜就是阉割质疑和颠覆精神。
从这一层面我们就不难理解,我们为什么不喜欢文哲书籍,为什么文哲书籍销量会排在励志类、历史类之后,甚至在整体销量上被远远的抛在前两者身后,连后尾灯都看不见,我们看看前面的两大类,都是以结果为导向的内容,我们的很多历史内容就是告诉你一个结果,一个具有某种原因所导致的必然结果,不让你有任何的质疑,就以为理所应当!
而文学哲学类内容是什么,最基本的东西就是想象,再就是颠覆我们过去的认知,所有的内容都是虚构,都是在凭空想象,我们把这些东西当成虚幻的、无价值的东西,把想象理解为无用的,把思辨和质疑理解成一种反叛,一种不道德的叛逆思维,有些人对传统或者圣人留下的文字产生一点点质疑,就上升到道德层面,甚至上升到民族的层面,最终都会用道德把它灭杀在萌芽之中,岂不知所有的知识颠覆都来自于想象和质疑,而知识不颠覆又不会产生新的价值。
我们就是这样处在一个类似于“死亡怪圈”里不断的挣扎,殊不知罗胖他们的那些讲师,有多少都是通过颠覆知识、颠覆角度、变换认知来吸引你消费他们的知识大餐?但知识只有不断的颠覆才能不断的产生价值,这个时代吃别人嚼剩下的,并不是营养不良这么简单,而是在某些具有参考意义上的知识,当你知道时已经含带了极大的风险性。
阅读文学书籍,我们最大的体验就是沉浸到故事中去,这个过程整个是一个我们联想的过程,我们通过作者提供给我们的一本带有文字符号的书籍,让我们产生了联想,产生了虚幻空间,为什有些学者说文学源自于远古的巫术,其实文学就是让我们进入一种联想的自由空间中去,在文学的世界中,我们才是真正的自由,想象的自由。
现实世界已经被技术、被理论所包裹,上了年纪的人去医院看病连钱都交不上,并不是老人的原因,是因为我们通过科技手段在让我嫩变得更快捷的同时,它却在束缚我们的行为,简化了我们的思维,在这里最明显的就是阻断了人与人的基本交流。
当摆在我们面前的有两本书,一本书讲了很全面的历史常识,什么具体年月日之下,什么人物发生了什么事件等内容,还有一本就是一本文学书籍,讲述了一个虚构的故事,带你去联想那个时代,同样是那个时代的故事,前者被局限在一个结果导向的内容里,因为谁而发生了什么事件,因为谁,时代变成什么样子?这全是一种阻断我们延伸想象的条条框框,难道真是这样的吗?我们知道这些有什么用?我们暂且不谈那些被后代特意修改和删减的内容,稍微以广角看那个时代,我们也不应该这样理解。
记得在一个栏目上,有人问小说作家王安忆,问为什么他写的过去特殊的年代,还是那么平平淡淡,家家户户还是那样有欢乐也有悲伤,并不是我们历史书中说的那样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她说,现实就是那个样子啊,很多历史书籍只是写了几个人的事,那仅仅是星空中亿万颗星星的其中一两颗而已,剩下的就如小说中那样,大家平时做什么仍然继续做着什么,几代人的变化并不大!
我们如果仅仅读那些具体的历史书籍,只会遮蔽我们大部分的视角,还会带来盲目的崇拜,这些都是知识颠覆能力的扼杀因素,当有人拿着史书上那些单调的日期、那些个别的人物、那些特殊的事件讲述一个看似水深火热的时代时,看似他多么的博学多识,恰恰他的视角也是狭窄的,片面的、甚至是僵化的!
结束语:论述了这么多,无非是想告诉你,文哲是一门想象的学科,他可以说是我们利用知识,让其产生价值的底层基础知识,有了这个基础,我们才能具有想象力,并培养出思辨和颠覆的能力,具有思辨和颠覆的能力,才能把知识中的危险因素剔除并加以合理利用,使它们在你自己这个环节产生应有的价值。
文: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