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之我见

今年,随着新一轮课程标准的变革,“三会”思想作为数学学习的核心素养,更是深入人心。而作业在促进课程目标达成中起到很关键的作用,通过作业载体,给学生提供练习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机会,从而提高数学素养。因此,教师要善于设计多样化的作业布置,掌握作业设计的策略方法,为学生真正学好数学打开一条绿色通道。

一、变“枯燥”为“有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一个最活跃的因素,没有兴趣的学习是一种消磨智慧的“苦役”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布置的作业从“写”的单一形式中走出来,将数学知识融人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与画画、游戏、制作、参观、访问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巧妙结合,把知识、技能的训练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智力因素的开发及活动巧妙联系,符合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点,让作业变得更“生动、有趣”。

2情境式作业

所谓情境,就是为了达到学习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而营造的学习氛围。小学生一般具有好奇、好问的探究心理。生动的情境式作业,往往能使学生的精神状态迅速由抑制达到兴奋,而且还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知识的自我需要,引起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让学生在趣中生疑、疑中生奇、奇中生妙,不断激起学习的欲望。如学习完“l00以内的加减法”后,设计“今天我当家” 的情境活动,展示琳琅满目的商品架,让学生自主购物,算一算“20元钱可以买什么?” “30元钱可以买什么? ” “你最喜欢买什么? ” “共要花多少钱?”……这样,将枯燥的“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的题目改为富有情境式的作业,学生倍感作业的有趣,进而喜爱上了作业。

3数学作业设计的探究性

数学作业的完成对于学生实际上是一种学习活动,而非单纯的模仿和记忆,自主寻找问题并解决,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才能获得真正的学习技能,具体操作有:

(1)在作业中观察。人的思维活动都是基于观察得来的事物境况,细致的观察能力有助于丰厚思维的形成,如学习了菱形后,可设计这样的作业:请你在生活中观察一些物体的形状,你有什么发现?你对具有这种物理特征的物体有什么感觉?

(2)在作业中调查。调查活动比观察活动更深一层,它比观察活动多了一层抽象的逻辑。比如,在学习了“环境保护”后,可以让学生对周围的生活环境做一个调查,内容包括环境污染的现状、原因以及相关的体现数据等,然后写出调查报告。

(3)在作业中实验。如:学习了“圆锥体积”后让学生在家做实验演示圆锥体积三分之一的导出过程,并写好导出实验的报告。

4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

这类作业主要来源于例题和练习中涉及量与计量的内容。小学数学中量与计量的主要内容有:长度单位、重量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和体积单位。这些计量单位的进率不完全相同,所以教师光凭口头说教或大量练习并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体会。因此,我们需创造实践条件、提供实践途径,通过切身感受,来加强观念的认识。例如,学习了《千米的认识》后,让学生绕着40o米的操场走两圈半 通过亲身实践,学生自然而然地对知识有所体验,促进理解。

5要求学生多查阅资料,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

这类作业主要来源于例题之后的“你知道吗”,人教版中在很多例题结束后都有一块这样的内容。这些材料有介绍数学知识方面的内容,有介绍社会常识、生活常识、自然知识方面的内容,有数学史话,或专门介绍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发展过程;有跨学科介绍最新研究成果的……但在教材上一般介绍得比较简单。通过上网查找或翻阅有关书籍,使学生更详细地认识了解和补充完善知识,从而实现对教材内容的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