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共读:最值得写作爱好者一看再看的书—《巴黎评论·作家访谈-1》

好书共读:最值得写作爱好者一看再看的书—《巴黎评论·作家访谈-1》

阅读是作者与读者脑袋的相遇和心灵的沟通,它是一种彻底的私人体验,让我们反思、内省,寻找自己的灵魂。如果梦一如佛洛伊德所言,是一条通往潜意识的密道,那好书则是我们得得以反省自身,观社会从而成长和获得救赎的一种最好的渠道。

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每一个人都变成了一个个的发射独立体,发射信号,寻找同类,渴望共鸣,所以写作爱好者都尝试着写出令人喜欢的作品。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写出令人共鸣的文字和好看的故事,对于喜欢阅读和写作的朋友们,在这里,我极力推荐这本《巴黎评论·作家访谈-1》,推荐指数:五颗星。

在16年 一次偶然,参加了新世相微信公众号组织的图书馆活动,收到最后一本书时,因为太喜欢而为这个活动,贡献了自己的129元图书阅读费用,而这本书,就是《巴黎评论·作家访谈-1》。

获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的科伦·麦凯恩曾经吐露,用巴黎评论的作家访谈开设了整整一个学期的创意写作课,他认为这些作家访谈也非常适合从高中一直到艺术硕士课程的各级学校课堂使用,而畅销书作家戴夫·艾格斯也极力推荐说:“你独自坐在沙发上集中阅读它们,就能获得艺术硕士(MFA)创意写作课程的训练。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的第一部,一共收录了16位文学大师的访谈记录,其中杜鲁门·卡波蒂、欧内斯特·海明威、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雷蒙德·卡佛、米兰·昆德拉、村上春树、史蒂芬·金这些我喜欢的文学大师都在目录栏闪闪发光,吸引着我一遍遍的看下去。

这本书由于是对这些大作家们的访谈而集结成册,所以读起来也是非常轻松,并且我们不仅仅可以了解到作家们是如何写作的,其中作家们的写作癖好和生活习惯,都在这本书里非常真实和直观,我们可以在这本书里也了解到他们的生活状态及写作学习的习惯。

那么让我们看看这些作家们在这里告诉了我们哪些趣事和关于写作的真谛吧!(我只挑几位来聊聊,其他的有待你们自己去发现)

20世纪后半期最耀眼的意大利作家翁贝托·埃科,在这本访谈里说:我相信,没有一个人是为了自己而写作的。我认为,写作是一种爱的行为——你写作,是为了付出某些东西给他人,传达某些东西,和别人分享你的感受。而天才作家杜鲁门·卡波蒂回答:据我所知,多写是唯一的利器。写作具有关于透视、影调的诸般法则,就像绘画与音乐一样。如果你生而知之,那很好。如果不是,那就要学习这些知识。

海明威在卧室写作,他总是穿一双大号拖鞋,站在一块发旧的羊皮上对着齐胸高的打字机和读写板而开始写作,这个时候是天刚刚亮起,他会一口气写到中午,然后就停笔开始自己的自由活动。

其实海明威是一个严于律己、自我约束力极强的人,特别是在写作上。比如他每天的写作计划是一定会完成后才离开写字桌的,另外修改稿子次数甚至曾经多达39次;对于给已经完稿的书取名,他会开列一个题目单子,有时候甚至会有一百个,接着开始划掉这些不好的,有时候一个不剩。

对于作家的观察力,他说:“作家停止观察就完了。但他不必有意识地观察,老想着怎么去用。一开始可能是这状况。但是后来,他观察到的东西进入他所之所见的大储藏室。……我总是用冰山原则去写作,冰山藏在水面之上是八分之一,水下是八分之七。……”

有趣的是,他的《丧钟为谁而鸣》还曾经被人指控剽窃没有发表的电影剧本,那个人的证据是在一次好莱坞的聚会上,他朗读过,结果上法庭后那个人输了官司不说,还破产了。

1934年,42岁的亨利·米勒住在巴黎,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一直到1961年,他的书终于在美国出版,而且成为畅销书,这也让他成为名人,他的“殉色三部曲”《色史》《情网》《梦结》和《北回归线》《南回归线》是主要代表作。

亨利米勒的一生是有趣而混乱的一生,很长时间来也是一个话题和传奇。他的作品首先在其他国家发表,直到20多年后才能在美国出版,之后得到评论家和艺术家追捧和崇拜,朝圣者和“垮掉的一代”的仿效。

我是利用微信读书看的《南回归线》和《北回归线》,这两本书让我叹为观止,亨利·米勒确实很喜欢把大量的下流话都写在小说中,可是,不是我们认为的那种下流,它不是色情小说,也不会让人产生冲动,个人觉得在很多描写上,其实很有美感,真实残酷混乱的美,缺点是没有耐心,没有掌握到节奏感的话是看不下去的。

对于写作,亨利·米勒说:“我只做力所能及的事,决不伪装,是什么样就写什么样——这就是我为什么用第一人称,为什么写的都是自己的事。我决定从我自己的经验出发来写,写我所知道的事情和感受。那是我的救赎。”

访谈者问米勒一向都是都市写作,怎么会突然回归自然的时候,米勒回答:“这个嘛,你看,我本质上是个中国人。你晓得不,在中国古代,艺术家、哲学家老了之后,会隐退乡间,生活并静思。”

关于禁忌,米勒是这样认为的:

“一旦禁忌被打破,就会有好东西出来,更有生命力的东西。”

“我眼中的这个世界,这个文明世界,是一个很大程度上没有信仰的世界。对现代人有影响的信仰,都是不真实和伪善的,都是和这些信仰的创始人本意背道而驰的。”

“对生活存有敬畏,信仰生,而不是死。……对少数人来说,确实存在所谓的黄金年代、少数精英分子的黄金年代;而对大多数人来说,生活总是不幸的,人们迷信而愚昧,被践踏,被教堂和政府压制。我现在依然是斯宾格勒的忠实信徒,再没有比他说得更透彻的乐。他把文化和文明对立起来。文明,就是得了动脉硬化症的文化。

在这本访谈中出现的两位有酒瘾的作家,斯蒂芬·金和雷蒙德·卡佛也想和大家分享下。

斯蒂芬·金有酒瘾和毒瘾,但是后来靠着坚强毅力都戒掉了;雷蒙德·卡佛对自己酒瘾很介意,后来也成功戒掉了,他们早年的生活都很困苦,后来依靠着写作和出版才慢慢改变了生活现状。

雷蒙德·卡佛十八岁时,恋爱的女朋友年仅16岁,怀玉后两人结婚生子,17岁生子,18岁生了第二个,他的妻子本来毕业后应该去上大学的,但是因为这个事情中断了学业,一直到婚后第14年,终于从圣何塞州立大学拿到本科学位。

而卡佛白天工作,晚上上学,卡佛的妻子一边工作,还要一边带孩子和照料家庭。在很长时间贫困艰难的生活状态中,卡佛还是写出了让很多人都喜欢并折服的作品,这也是他对抗生活和自我救赎的方式吧!

雷蒙德·卡佛在回答“为什么他只写短篇不写长篇”的问题中,是这样说的:“从来没有人请我当作家,但在付账单、挣面包和为生存挣扎的同时,还要考虑自己是个作家并学习写作之后,我认识到我需要写些很快就能完成的东西。我不可能去写长篇,那是一个需要花上两三年时间的项目。我需要写一些立刻就有回报的东西,三年后不行,一年后也不行。所以,诗和短篇小说。”

“我开始明白我的生活不像,这么说吧,不像我希望的那样,生活中有太多的无奈需要承受——想写东西但没有时间和地方来写。我经常坐在外面的车里,在放在膝盖上的便笺簿上写点东西。”

“我三十出头的时候,我们仍然处在贫困状态,已经破过一次产,在辛苦工作那么多年后,除了一辆旧车、一套租来的房子和屁股后面跟着的新债主之外,没有其他可以示人的东西,这真是令人沮丧,我感到了一种精神上的湮没。”

“酗酒成为一个问题,我或多或少地放弃了,举起了白旗,把终日喝酒当做一个正当职业。”

雷蒙德·卡佛说:“在写作时,每天都会写。一天接一天,那种感觉很好,有时候甚至忘记今天星期几。“

可惜的是,卡佛在戒掉酒瘾后,1988年8月他却死于肺癌。

斯蒂芬·金,我想不用我多做介绍,仅仅就拿《肖申克的救赎》,这部根据他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来说,就已经广为人熟知了。他的小说不仅仅畅销,并且在改编成电影剧本的数量上也是很多的。关于他的一切,我会另外单独在他的《写作这回事》书评里面介绍。

他们没有可比性,但是通过他们,爱好写作的我们,可以了解到真正的自己,到底应该写一些什么样的作品出来,在写作的路上发现更真实的自己,挖掘更多的可能性。

不管爱好写作的你现在生活稳定还是不易,认真写作,写出心声却是我们对抗生活的唯一途径,这也是成本最低的一项途径,也是“英雄不问出身”的途径,但是前提是你不是抄袭、不是洗稿,而是通过认认真真的大量学习和阅读后,从脑海喷涌而出的那些激情和文字。

这样的文字才会真正留下来,成为自己的一扇窗口,成为阅读者的一盏星星。

这是一个写作者的好年代,也是一个坏年代,互联网的开放,为所有人写作发声都提供了渠道,但是抄袭和洗稿现象也比比皆是,为了流量而博眼球的文章也是到处都是,我们能否坚持初心,在写作的路上坚持下去,写出真正的好文字,这真的全凭自己的努力和练习,还有那百分之一的天赋。

到底如何写作?如何写出好作品?成名作家的生活和人生到底是什么样的?想要写作,我们得如何观察和练习?写作的习惯要如何培养?很多写作爱好者的问题都将在这本书里给你提示。

来,看这本好书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好书共读:最值得写作爱好者一看再看的书—《巴黎评论·作家访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