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八. 为命;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孔子说:“郑国制订外交文件,由裨谌起草,世叔提出意见,外交官子羽修改,东里子产作加工润色。”

这是孔子在讲制定一份文件的过程。这是他在给大家讲子产的故事。子产在孔子的心目中,是一个很好的楷模~ 所以孔子对于子产有很高的评价。这起码是说明,郑国当时的管理规范不是一言堂。并不是子产一个人说,他人记录就确定了的。我们说,在一个企业种,要有合作,有流程,有头脑风暴会,其实就是每一个单独的人,都会有思维的盲区,每一个单独的人也会有思维的惰性,假如我们面对自己思维的惰性想出了一招,觉得这样就可以用了,就停下来了。实际上,可能是有更好的方法的。

但如果是思维的盲区,我们根本想不到这个事会有什么样的问题。有可能会造成各种各样的损失,所以,我们需要有多个人多个角度,一块儿来思考这个问题,才能够让它更加的完备。我们现在的组织当中,有需要借鉴,需要发挥集体的力量。这是管理学里面常用的管理方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头脑风暴。

但无论是头脑风暴,还是六顶思考帽,它都需要学习,它是有技术的。并不是说聚在一起随便说,就是头脑风暴。《斯坦福大学最受欢迎的创意课》,讲的就是这些工具。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 问子西。曰:“彼哉!彼哉!” 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有人问子产是怎样的人。孔子说:“是宽厚慈惠的人。” 问到子西是怎样的人。孔子说:“他呀!他呀!” 问到管仲是怎样的人。孔子说:“他是个人才。他剥夺了伯氏骈邑三百户的封地,使伯氏只能吃相粮,却至死没有怨言。”

这是孔子对三个人的评价,都是之前的名臣。

有人问到子产,孔子说资产是个宽厚慈惠的人;有人问到子西,孔子没有正面回答,顾左右而言他;有人问到管仲,孔子说,管仲“人也“,这个人,也可以通“仁”,说管仲是符合仁的境界的。

孔子很少会说一个人符合“仁”,而管仲就可以算一个。原因就是: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就是说,管仲正是因为处事公正。

试想一下,如果你在做一件事的过程当中,被你伤害到了利益的人都能够认可你的做法,那就证明你处事的方法是公正、可靠、有科学性的。

我们在日常工作种,只要做事,有时候就会伤及某些人的利益,但我们为了完成一个更大的愿景,一个总体的目标,有时候会有这样的伤害在所难免。但是作为一个领导者,能不能够处理好这个矛盾,你是否出自私心、出自私怨,假公济私、报复打击,被伤害的人心里是很清楚的。

所以,在孔子看来,管仲能够把这么复杂的事情处理掉,都没有怨言,就说明管仲处理这件事的技巧非常高,能力非常强。

子产也作过一件孔子非常看好的事情,就是别人要求子产毁乡校(乡人聚会议论的一个地儿,这个地方饰非多,因为大家都在讨论各种各样的政事),但子产说: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意思是说,如果他们说的这个事儿对,咱们就照着做,如果他们说咱们不对的地方,咱们就改,这里是能够教会咱们的地方。子产是比较开明,追求言论的开放,这都是孔子比较喜欢的人。

而子西孔子是不太喜欢的,子西是楚昭王的令尹,是楚昭王当时复国的功臣,但后来他引发了战乱,最后死于战乱之中,他和孔子之间还有一个小过节,据说楚昭王曾经想把孔子请到楚国去,被子西破坏了,不让他去。“彼哉彼哉”,这就是对一个人无语的表达方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四八. 为命;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