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推荐值:4星

近期看完了英国心理学研究者罗伯特·戴博德所著的书籍《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出版多年以来,已经成为了英国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讲述的是一向光鲜亮丽的蛤蟆先生突然精神萎靡身陷抑郁,在朋友河鼠和鼹鼠的建议下,去找了心理咨询师苍鹭,在循序渐进的心理咨询过程中,找到了自身问题,逐渐重燃对生活的希望,获得救赎的故事。全书篇幅不长,通俗易懂,部分心理学概念需要充分精读,建议阅读过程中适度代入自身经历以更好融入理解,或许一些曾经感到困惑的问题也会得到相应的解答。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封面

以下简单分享书中涉及到的关键知识点:

【一】三种状态:

[1] 儿童自我状态:

分为自然型儿童和适应型儿童,蛤蟆罹患抑郁的主要原因是处于儿童自我状态的适应型,他有一个严厉的父亲和一个三从四德屈服于丈夫而不敢对孩子表现出关心慈爱的母亲,在这个畸形的家庭状态里,蛤蟆渴望得到父母的关注和认可却无果,反而经常受到父亲的批评和指责,原生家庭的影响催生了蛤蟆的人格雏形 [见下图:儿童如何释放愤怒] 。

小时候的蛤蟆没有反抗父母的能力,因而只能对他们表现出顺从和依赖,即使父母已经离世,成年后的他依然延续了依赖的情绪,无法做到独立自主。在心理和行为表现上呈现为撒泼、怄气、任性、郁闷、拖延和厌烦等,以不健康的方式表达愤怒,经常将问题的矛头指向自己,习惯性自责和内疚,长此以往郁郁寡欢,自我感觉很差劲。

儿童自我状态

[2] 父母自我状态:

獾是典型的父母自我状态-挑剔型,他和蛤蟆的父亲一样,喜欢挑剔和批评别人,站在制高点对别人进行说教。这种状态容易让接收者陷入自我批判状态,放大自责,降低自信,从而进入儿童型自我状态,正如书中所言: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格。希望大家有意识地避免自我批判的内在消耗,忠诚地爱自己。

父母自我状态对接收者的影响

[3] 成人自我状态:

在与苍鹭的最后一次面谈中,蛤蟆终于能够轻松愉快地面对苍鹭,他逐渐打开心扉,正视成长经历,勇敢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慢慢进入了成人自我状态,他也明白一直以来苍鹭在引导他进入成人自我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我们用理性而不是用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这可以让我们应对此时此刻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像一个成年人那样独立地去面对和解决问题,对自己负责。

最终蛤蟆从悲伤抑郁的情绪中走了出来,他学会了面对生活,面对自我,了解自己的情感,管理自己的情绪。他重新回归到热爱的生活中,成为了一只积极乐观,幽默风趣的蛤蟆先生。

蛤蟆  河鼠  鼹鼠  獾

【二】人生坐标和四种心理状态:

在与蛤蟆交流的过程中,苍鹭利用人生坐标和心理游戏的方式引导蛤蟆认识四种不同的心理状态。

[1] 我好,你不好→指向父母自我状态

[2] 我好,你也好→指向成人自我状态

[3] 我不好,你也不好

[4] 我不好,你好→指向儿童自我状态

人生坐标四象限

【读完本书后的简单感触】:

像蛤蟆先生一样,我们都在学着做一个大人。

原生家庭、童年、青少年的经历是塑造人格的起点,无论是顺境或逆境、悲伤或喜悦、忧愁或心安,会影响人的情绪反应,但这都不应该是产生并长期处于负面情绪的借口,就如《被讨厌的勇气》里揭示的:是我们赋予了事情发生后的意义,对事物的态度和情绪是我们自主决定的。

控制情绪,正向思考,一切都会有解决方法,不要沉溺在自我消耗的情绪中,相信往后回头看,这只是一件很小的事,只是以前陷在负面的情境中,无法挣脱罢了,那就转个念头想一下,就会好了的。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4.1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