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教改意见》

迟到了这么长时间,随便写写好了(其实不知道写了多长时间)  完整版

不知道有多少人看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深化教改意见》或《意见》)的影响。《意见》是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将决定未来很多年教育政策的制订与实施。《意见》比之前更系统的、具体的表明了中央在教育上的思路。

我提到了《意见》对教育格局的一个明显影响——即对面向中国大陆公民子弟,游离在义务教育体系之外“国际学校”的影响。

今天提一提“西城模式”的推广及对“海淀模式”的潜在影响。

以下仅以北京这个环绕中央的一线城市的教育为背景,简单说个大概。

因为北京与上海等其他城市不同,义务教育完全以公办校为压倒性主导的。民办目前仍然只是一个有限及的补充。但由于北京环绕中央,中央国务院机关子弟都在这里上学,这里推行的教育模式很容易被中央所感知。本地教委也离中央更近,理论上有更强的政策敏感性。所以,从北京推行的模式可以一窥以后全国的模式。

总体上看,北京的公办校里现在有两种典型的模式,一种是所谓的“西城模式”,一种是所谓的“海淀模式”(这里又主要指以高校附中为主践行的模式)。

1、 “海淀模式”:已经存在相当长的时间,已经建立了自己一套制度环境、基础设施、生态体系、文化氛围及竞争态势。我理解海淀模式的内核是从小升初阶段建立起来的升学模式,所依赖的核心手段是自主招生,建立了自己一套独特的评估、评测及选拔体系体系,考评的内容为各校定制(由于目的是选拔真正的尖子,因此必然存在很多超纲成分),在学生不同的阶段时点(从早培到一般小升初时点的申请),面向跨区域的全校学生进行海选招生,实现大范围掐尖(将最广泛范围的最好学生笼络进来)。这种模式可以以人大附等高校附中为典型。

北京现在兴起的民办校目前看也是这种发展趋势,这些新兴学校受制于发展阶段,当然不如老牌的海淀中学。

对该升学模式值得关注的有几条:

一是它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小升初阶段发生的,初中是决定一个青少年教育极为重要的一个成长阶段,而为了确保进入好的初中,就需要提前二到三年进行准备工作,因此,海淀自主招生模式的存在会影响到一个学生九年义务教育生涯中的大部分。

二是自主招生的目的既然是掐尖,选取最好的学生,那选拔的标准肯定要提高的,否则达不到筛选的效果,因此评测内容可能甚至必然显著超过教育大纲,籍此筛选尖子生。

三是它是跨区的,面对全市海选,因此会对整个城市的教育模式和家长竞争心态产生广泛影响。

这个升学模式的结果是:

一是有利于拥有丰富资源(包括辅导学习所需的人力、经济资源、时间资源等)的家庭;

二是对所有家庭系统性的形成竞争压力,大部分家长为了使得孩子不掉队,不得不被动的去适应这种模式。为了能上好的初中就必然要去应对自主招生。为了要适应自主招生就必然要高强度学习,而且越提前约超纲越好,在小学低年级即开始准备。毫无疑问,这是一种高压的精英教育(至于能否培养出狭义上的、素质教育领域的“精英”则是另一个问题,不在此讨论),它不适合最广泛的群众,也会给很多家庭带来巨大负担。

最终的检验(“最后审判”)发生在高考,因此这个-教育模式的结果是可以量化评估的——通过高考成绩来检验。

2019年北京高考的结果在网上闹的沸沸扬扬,海淀似乎将西城碾压。

人们不是真的惊呼海淀的强大,而是怀疑西城模式的问题。而如果我们看看“西城模式”,即会发现一切并不难理解。

“西城模式”

西城模式确切地说是最近几年来西城区教委推行的模式——这个模式在东城、朝阳都有不同程度的推行,但在西城的执行最系统和全面,同时也因为西城教育高原的地位,备受关注,因此称为“西城模式”。现在,颇让人感觉是西城在奉行最前沿教育思路推行的某种试点,获得成功后即行大范围推广。在教学模式、升学的核心问题上,“西城模式”和目前公布《意见》的主旨和原则有惊人的相符。

我个人对“西城模式”的总结:

1、 减负和快乐教育:(可以看看《意见》里所有和减负、快乐教育相关的内容。通俗的理解就是作业少,强度低)。这个举措也可以理解为去除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干预”(人大附模式就是“主动干预”——高强度的动态提升学生的能力,去干预就是消极的,而且非但是消极的,还杜绝干预、否定干预)。

2、 义务教育阶段的升学、选拔模式最大程度淡化考试:原则上不以考试、评测来决定你上什么学,主要或全部以你住在什么地方来决定你上什么学(即学区,《意见》中所指: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这样,各种特长、点招、推荐都要取消。有群众问这是不是又回到学区房了。答案是肯定的,目前,政策上消解这种升学模式对房价的影响主要还是通过“多校划片”实现,即削弱特定房产与特定学校的一对一关系,让你买了房也不确定知道上什么地方的学。这方面北京东城、朝阳、海淀几个区实行的比西城更彻底)。小学在什么地方上学,学籍在哪个片区,初中就在哪儿上学。小升初的方式不是考试,主要是电脑派位。各位可以看出这个和海淀模式本质不同。

3、 均衡化:淡化教育“精英化”和资源抢夺,让所有学校的质量趋同。具体方法,从教育资源上是组建各种教育集团,让强的学校扶持弱的学校,从升学上看是搞直升、校额到校等,让好的、差的小学初中都有上好的高中的通路。各位可以看出这个也和海淀有本质不同。

所以,西城模式下,公共管理者最后期望达到的结果可能是:在西城区内,至少到高中阶段,对大部分人来说,大部分学校水平和升学通路都差不多,最小化学生个人学力和学校资源之间差异带来的影响。

所以,很多西城家长的场景是这样的:

1、 先想办法买一个房,占个坑,这样就能就近入学,顺位高的学位不紧张的就上心仪的好学校。顺位低的(例如租房上学)、学位紧张的,大不了就调剂一下到一个差一点的学校。考虑到学校都处于均衡化的态势,所以只要在西城区内,哪里都差不到哪里去。(其他区,例如东城也差不多,只不过“多校划片”更加严格,新购房的顺位低,很容易被调剂到非心仪学校)

2、 买方是可以考虑买直升小还是牛小的房(直升派 vs 牛小派)。直升校通常都是一些历史基础较差的普通小学甚至渣小,但是为了均衡化,获得机会可以直升(相当于“保送”)片区内最好的初中。直升派家长认为:小学可以通过课外辅导加强,关键要保证初中是好学校。那些所谓的牛小,到了小升初都要电脑派位,大概率被派到不好的中学,以后通路就麻烦了。另一种是牛小派,认为小学是培养学习习惯的,而升学政策比如直升不直升能否执行未来可能会变动,不考虑眼前的,先上一个确定的好小学再说。这是牛小派。(不过,这两年教育政策区域稳定,中央的思路越发清晰,我认为目前直升的机制是整个“均衡化”、“去干预”教育政策的基石,很长时间应当不会改变了)

3、 “校额到校”政策的推行是“均衡化”的另一个重要手段。校额到校通俗说就是让区内最好的高中分配一些名额给区内历史表现不好的中学,让那些不好的中学的学生也有机会上好的高中。据说,未来好高中通过“校额到校”方式录取的学生要占到总学生的一半左右。因此,可以让牛小派的家长舒心的是,即使小升初被派位到不好的学校,还可以通过“校额到校”这个管道上到最好的高中。

大家想想,有了这种制度安排,学校水平均衡化了,升学机会均衡化了,义务教育阶段都不以考试定成败,甚至扶持弱者的指标还能延伸到高中阶段。那学生家长是不是就可以宽心了?是呀,相比海淀而言,西城模式的家长当然可以佛系很多,让孩子快乐教育。

(请注意,这里指的“西城模式”只是将西城作为一个典型或原型来表达意思。所谓的西城模式在其他区例如东城、朝阳等均被不同程度的推行。)

唯一的问题是:一、高考作为“最终审判”仍然存在;二、海淀模式仍然存在,颠覆了西城模式的根本逻辑。

目前模式的演变是:

1、 西城搞快乐教育和学校均衡化,从小学一直发展到初中

2、 目前北京东城西城海淀中考基本互锁,也就是西城上了初中,中考后还在西城

3、 在一个区内经历了小初高十二年教育,如果说快乐教育和学校均衡化对大部分的学生没有任何影响,那是没有人相信的。所以海淀将在高考阶段碾压西城。今年已经看到这个状况,从一切迹象表明,一切只是刚刚开始,往后伴随西城进一步快乐化佛系化,海淀的优势将更加明显

4、 由于西城需要与海淀在高考阶段正面PK,正面竞争高校名额,面临零和博弈,因此西城和其他区的家长不得不思考如何应对海淀模式。方法有二:1)进入海淀,在小学或小升初阶段就想办法脱离其他城区进入海淀的名校;2)虽然人在其他区,但在整个小初高的学习模式上复制海淀的高强度模式。

5、 各种民办校都希望以自己的特有方式(主要侧重在人才选拔和教学内容)上复制海淀模式。这个结果将是推崇“西城模式”的公办校game over。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在残酷的高考面前,海淀的存在将使得“西城模式”或《意见》背后教育理念所推崇的模式无法推行。海淀模式将影响到总体的平衡,“干扰”其他区的教育制度秩序。

应对这个问题的办法有两种:

一:是调整高考的升学模式或考试内容。升学模式就是电脑派位到大学,校额到校到大学。考试内容就是把“西城模式”培养的某些“素质教育”或课堂学科之外的什么东西纳入到高考体系里去。这两条显然都是不可能的。一次性学科考试为主导的高考目前仍然是中国选拔人才最安全、最科学、最有公信、相对最公平的方式。

二:对海淀模式(及其应运而生的民办模式)进行限制乃至取缔,让各区在相同的氛围和制度前提里竞争。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意见》:

——“17.完善招生考试制度。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健全联控联保机制,精准做好控辍保学工作。严禁以各类考试、竞赛、培训成绩或证书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不得以面试、评测等名义选拔学生。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实行电脑随机录取。高中阶段学校实行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落实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政策,公办民办普通高中按审批机关统一批准的招生计划、范围、标准和方式同步招生。稳步推进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省级统一命题,坚持以课程标准为命题依据,不得制定考试大纲,不断提高命题水平。”

这个表述指对的基本就是“西城模式”。再结合整篇《意见》与减负、提高“综合素质“的相关表述,可以理解为是中央对所谓的“西城模式”的认可、肯定及推广。而结合前面的分析,如果要让西城模式得以可持续的发展,就不能让海淀模式作为西城模式的“有益补充”而并行存在——因为结果导向,海淀模式将从根上动摇西城模式,如果我们对《意见》的高屋建瓴顶层设计的属性的判断是正确的,则可以预见,所谓的“海淀模式”(及追随其兴起的民办模式)将受到限制、约束和引导,逐步朝西城模式过度和发展,而不是容许海淀模式继续并行存在:向前看,每向前滚动一年,海淀模式的扎眼和不合主流都会更加突出。如果在北京如此一个核心区(海淀),在这几所全市最好的中学里,都不能推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那只能使这个《意见》沦为一纸空文,并使得仅在中央咫尺的北京各城区学生家长面临完全不同的竞争环境。

因此,“西城模式”要推广,“海淀模式”要被限制。这是我对政策的理解。

当然如果决策者最终发现《意见》不能满足教育现代化的需求,从顶层设计到落地实施都有困难,才可能挽救“海淀模式”。

最后,《意见》在义务教育阶段升学模式的政策导向,会不会限制家长对子女教育的选择和权利?我认为并没有限制家长的权利:公共管理者只能管理课堂内的教学强度和教学内容,只能管理学校之间的资源配置。孩子在课堂之外进行的智识活动,公共管理者无法干预。有意愿的家长仍然可以给子女高强度的课外辅导及超纲练习。这是家庭及个人的主动选择,而不是社会外部环境强加的。因此,对于很大一部分家庭的父母/子女来说,《意见》所指导的就学及升学模式推行后,课业负担和竞争压力肯定会被降低。但由于高考仍然存在,因此,有志的鸡血父母仍然可以给子女提供充足的资源,规划好从小学到高中的12年,为子女准备高考进行长期、合理、从容的规划与准备。

你可能感兴趣的:(《深化教改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