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爱孩子的家长们,晚上好!
今天接着为你分享一堂亲子课程~
有一个视频是这个样子的,忘了,只记得大致:
一位家长每天习惯性的对孩子大声吼叫,后来孩子渐渐变的很不爱说话,最后甚至直接都不开口了。孩子的爸妈看了医生无数无果。最后在一次心理医生的帮助下,就是家长装了摄像机,当医生回放家长骂孩子的声音,家长自己听时,我很难忘的是家长双手捂住耳朵痛苦内疚到快要流泪的画面。
我想很多的爸爸妈妈,在此刻一定在边抹眼泪一边暗自下决心,以后我一定好好的对孩子,不再对他发脾气,接纳孩子所有的不完美。但是,当再遇到孩子的“不乖”“不听话”时,就又被打回了原形。
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为什么我们不能像孩子接纳父母一样,去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呢?难道我们真的像是孩子所说那样,是10分父母吗?很显然不是的。因为,其实静下心来想一想,有时候我们自己都不能接纳自身的很多“缺点”,而这,就是我们不能接纳孩子的根本原因。
别再呵责孩子了,停下你手中的活儿,认真思考一下眼前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也别再打骂孩子了,给孩子一个真情的拥抱,不停地告诉孩子妈妈爱你。那么,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话题是:看懂孩子不当行为背后的动机
首先,我想和大家分享两个案例:
案例一
有一次,我去朋友家玩,他们家有个5岁大的男孩。我们准备一起出门吃晚饭的时候,我朋友和她儿子发生了争执。因为那天天气凉,妈妈想让儿子多穿件外套,可儿子怎么都不肯穿,结果两人说话声音越来越大,情绪也越来越激动。
最后妈妈说:“你穿不穿?不穿你就一个人呆在家里!我们和叔叔出去吃饭。”(熟悉吗?这是大人们惯用的伎俩,用一些自己无法做到的事情来威胁孩子)。
这时儿子大喊道:“就是不穿,我不出去了!”眼看这剑拔弩张之势,我赶紧把朋友拉到一边,问:“你儿子还有没有另外一件外套?”朋友点点头。我说:“赶紧拿出来,用温柔的语气问儿子,两件外套他想选哪一件?” 我朋友疑惑地看了我一眼,一边深呼吸,一边回房间取出另一件外套。
然后,朋友拿着两件外套去客厅语气平静地问儿子:“宝贝,这两件外套,你想选哪一件今晚穿啊?”结果儿子毫无悬念地选择了另一件,一场风波就此平静了下来。
案例二
还有一次,我在一个咖啡馆,对面坐着一对母女,她们在大桌上各做各的事情。能看得出女儿是小学生,正在做作业;妈妈拿着手机,好像在工作。过了会儿,女儿开始问妈妈作业中的问题,可问了几个问题之后就开始表现出不耐烦的表情,然后女儿的情绪越来越激动,妈妈感觉完全莫名其妙!
结果妈妈和女儿开始吵起来,接着女儿开始大哭,妈妈也情绪失控,因为她完全不理解,女儿为何会从好端端的做作业变成歇斯底里地大喊大叫?情况变得越来越糟糕,一发不可收拾…
其实,在我们和孩子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有很多家长会困惑:
为什么我的孩子总是喜欢大吵大闹?
为什么我的孩子总是粘着我,一刻不肯离身?
为什么我的孩子动不动就发脾气,和我对着干?
作为家长,我们心中有十万个为什么,却没有十万个标准答案。要知道,孩子的这些看上去不可理解的行为其实只是冰山上的一角,而冰山下的主体部分,才是还是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动机,爸爸妈妈们只有看懂了孩子行为背后的深层动机,才可以茅塞顿开,“对症下药”。可是,如何才能看懂孩子们行为背后的动机呢?今天我们就来和各位爸爸妈妈一起探索这冰山之下。
一、人类所有行为都因目标而起
说到孩子行为背后的根本动机,不得不提一个人,他是现代育儿学基本理念的鼻祖,20 世纪初的奥地利著名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之父阿尔弗雷德 阿德勒。他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目标所激发的,也就是说,人类的每一个行为都是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并获得相应的回报。阿德勒认为孩子和成人是一样的,都是一个独立个体,需要得到尊重并被有尊严地对待。
之后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瑞克斯对这个理论进一步发扬光大,认为孩子不会去做没有目的和回报的事情,他们吵闹、对抗、叛逆好像是随机而起的,但其实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
孩子可能不太会用语言表达出来,但他们这样做一定是为了实现自己内心的某种殷切渴望。换句话来说,因为孩子在平时正当行为中没有得到家长的关注和满足,所以,他们只有一门心思地借助不当行为来去获得更多关注。
当孩子借助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形形色色的不当行为来传达自己的需求,这时候如果家长立刻把注意力转向孩子,不管是去说教、惩罚,还是取悦孩子,孩子的需求就得到了满足,他们会认为行为已经奏效,下一次就会卷土重来,使用同样的手段来获取我们的注意力。
所以说,孩子的种种不当行为并不是问题的实质,只是更深层问题的外在表现。爸爸妈妈们千万不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要看懂孩子行为背后的深层动机,并且引导孩子通过正当行为获得满足,这些不当行为自然就会消失。
二、一个有不当行为的孩子是个倍感沮丧、丧失信心的孩子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要和各位父母分享,虽然我们看到的哭闹耍赖的孩子好像很强势,但其实他们内心是很脆弱、很沮丧的。这里“沮丧”是孩子对他目标没有被满足的内心真实感受。孩子貌似在发脾气或粘附父母,实际上是在向我们沟通一个需求:“爸爸妈妈,我真的需要你们的关注,但我不知道该怎么去说,如何去做。”
更可怜的是,孩子在实施这些不当行为时,他并不知道自己内在的具体动机是什么,他只能通过不断地“尝试错误”,在黑暗中摸索。所以,家长看到自己孩子发脾气,哭闹,不要只是一味地抱怨、指责、批评,甚至打骂,而是要明白我们面前站着的是一个倍感沮丧的孩子,他正在用他所能想到的方式获得我们的关注和爱,他不知道还有更好地方法来表达他的需求。
那么孩子各种不当行为背后的动机到底有几种呢?通常来说,孩子行为最主要动机是为了:寻求归属感,还有三个次要动机:寻求权力、寻求自我保护、寻求逃避。他们为了达目的而采取的行为可能是正面的,也或许是负面的。为人父母,我们应该避免孩子因负面行为而得到回报,并且通过积极的方式把孩子引导到正面行为的轨道中。
孩子行为的最根本动机是为了寻求归属感
在孩子心目中,归属感究竟代表什么呢?
归属感是指孩子需要明确知道他在家中地位以及和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孩子需要得到家庭成员(特别是最亲近的人)的足够关注。一旦关注不够,孩子就会借助不当行为来增加自己的砝码。
其实想想,大人也是一样,也会用不当行为来获取关注,满足归属感。比如,很多妈妈会因为爸爸忙于工作,关注不到自己之后,归属感的篮子就开始空了,妈妈们不自觉地会去寻找更多关注。有些妈妈想,好好和老公谈是不会有任何结果的,如果闹一闹,说不定还有些作用。
还有些妈妈会不自觉地从孩子身上寻找归属感,这时我们看到的现象貌似是孩子缠着妈妈,而实则是妈妈缠着孩子,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各种人际关系会出现很多问题…….
当孩子在寻求归属感的时候,最容易表现出来的不当行为就是过度地去寻求关注。比如,他会操控家人为自己忙碌,让家人为他做他早就会做的事情,或者做些特别服务等等。我记得前段时间我出差较多,回到家里,我女儿见到我就开始什么都不会做了,“妈妈,我不会穿鞋”,“妈妈,我不会刷牙”,“妈妈喂我”等等。这些其实我不在家的时候,孩子都自己会做,而且做得很好,但孩子觉得,只有我得到特殊服务时,我才有归属感;只有让家长围着我团团转时,我才是最重要的。
面对这些行为,家长往往会感到心烦、担心、内疚、着急,很容易会批评、说教、惩罚、取悦、甚至哄骗孩子,可这些回应都无事于补。有的家长曾经问我,孩子每次的不当行为在我这里都没有好果子吃,不是挨打就是挨骂,为什么孩子还老是不改呢?难道是因为孩子没记性?的确,没记性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父母的回应,即便是来自负面回应,但还是满足了孩子对关注的需求,孩子得到了一定的“回报”。虽然孩子内心更渴望正面的关注,但负面关注至少比没有关注要好对吧。
那么,面对孩子寻求归属感时的不当行为,父母应该如何回应呢?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个解决方法:礼貌要求(Polite request)。
给大家举个例子:我想父母们都遇到过自己打电话的时候,孩子来缠着你陪他玩,对吧?我自己就遇到很多次。孩子明明看见我们在打电话,却来找我们陪玩,这就是想要获取关注的信号。以前我们可能会说:“不行,没看见妈妈在打电话吗?走开!”或者说:“好好好,我现在就来。”这两种回应一是指责,二是妥协,都是给孩子负面的关注,会助长孩子的不当行为。
正确的做法是,温柔而坚定地告诉孩子:“宝贝,妈妈正在打电话,不能被打扰,请给我十分钟,结束后我就来陪你玩,到时我可以给你读个故事。” 或者我们可以给孩子一个钟(表),说:“妈妈正在打电话,不能被打扰,看到这个秒针了吗?等它转十圈的时候,我就可以结束电话陪你玩了。”
这么做,妈妈:
1. 通过不允许孩子缠着我们的方式,避免去回应孩子的不当行为。
2. 不带夸张和特别关心地处理孩子的需求。
3. 给孩子一个期望:十分钟后可以陪她玩。
4. 告诉孩子,妈妈会在另一个时间给他们关注,以此来满足孩子对归属感的需求。(电话结束后,给她阅读故事书)
还记得开场我给大家讲的第二个故事吗?
女儿莫名其妙地生妈妈气,其实这也是孩子追求归属感的不当行为。据我观察,每次女儿问妈妈问题的时候,妈妈都是眼睛看着手机,嘴里有一搭没一搭地回答着,女儿第一次忍了,后面就越来越无法忍受了,因为她没有在妈妈那里获得足够的归属感,她感觉妈妈手中的手机比她还重要!
所以,她必须做些什么,以此来获得妈妈对她的关注。而妈妈正确做法是:当孩子第一次有礼貌地问问题时,应该放下手机,专注地回答孩子的问题;或者很有礼貌地告诉孩子:“请再给妈妈十分钟,处理完手头工作就来回答你的问题”。这样,孩子就不会用不当行为来获取关注了。
当然,满足孩子归属感需求的最治本的方法是要多花些时间陪伴孩子,孩子的种种不当行为说明了我们陪伴的时间不足够。所以家长们,我们要通过更多专注的陪伴来满足孩子对归属感的需求。
四、孩子行为的其它动机
1. 对“权利”的追求。
其实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去影响别人,影响周围的环境,至少我们想掌控我们自己的生活,我们希望事情能按我们的想法去发展。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会发现我们的能力越来越强,想掌控的事儿也就越来越多。孩子也是这样,当他发现自己可以做事的时候,他其实并不希望家长帮助他,甚至不希望家长给他任何建议。(昨天群里一个家长说非要让孩子背书,孩子说我只要开始能考好,你非要让我背书干嘛,背后就是孩子长大了有自主意识,对“权利”的追求)
而很多时候,父母却非常喜欢对孩子说教,迫切地想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孩子,生怕孩子走一点点弯路。有时家长没有了耐心,就直接命令孩子做这做那,父母的这些行为逼着孩子不得不“反抗”!很多孩子因为年龄太小,无法用正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所以他只能借助于对抗、不听话、发火等来显示其对“权力”的追求,这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叛逆”。如果孩子能够借助语言来沟通他对 “权力“的需求,听起来会象这样:
“爸爸,我感受不到自己的权力。你一直把我当成小宝宝,整天发号施令,告诉我做什么、何时做以及如何做。你剥夺了我的决定权,让我无所事事!”
其实,孩子的目的很简单,我的生活我做主,还我应有的决定权。而家长此时的感受是被激怒、受到了挑战、受到了威胁、被击败、有挫败感。我们知道,人一旦被激怒,就会失控,家长就想对孩子以牙还牙、大发雷霆,心里想着“看我怎么收拾你”,那告诉各位家长,我们就真的是中招了。
孩子会从与我们的“权力争斗“中获取极大的满足感,一下子感受到了自己前所未有的重要性与力量。无论他后面是积极应战,还是消极对抗,他都觉得自己赢了,他以后还会重复这个“有效”的不当行为。此时此刻,家长尽管在声势上战胜了孩子,但在心理上已经成为孩子名副其实的“俘虏”了。
面对孩子因追求权力而引起的不当行为,父母不应该选择斗争,当然,也不能有投降、屈服的心态。当我们与孩子斗争时,孩子就会想,“看我多历害啊,我让她愤怒了!”如果我们屈服的话,孩子就会想,“看我多历害啊,我的方法奏效了”。斗争和屈服都得为孩子的不良行为来买单。
以后遇到孩子发脾气,先深呼吸三次,平静下来,想像着孩子脖子上挂着一个写满以下文字的求助牌。“爸爸妈妈,我很需要感受我的权力,但我不知道怎样去表达。我现在只能尝试这些不当的行为来向你宣战,因为我实在不知道有什么其它途径。”
那么,面对孩子追求“权力”的需求,家长应该怎么做呢?记住,孩子的目标就是权力,和大家分享一个好方法:给孩子选择。还记得开场我说的第一个案例,那个小男孩一开始不愿意穿外套吗?就是因为他被妈妈命令穿外套,他感受不到他应有的权力,所以才会反抗,而这时家长要做的就是给他选择,两件选一件,让他充分感受到他是被尊重的,他是拥有选择的权力的。
还有些选择的例子给到大家:
“你想喝橘汁还是苹果汁?”
“你想饭前做作业,还是饭后做作业?”
当然,最根本去满足孩子对“权力”的需求,是需要爸爸妈妈做一个“无为”的父母。这里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不乱为”。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事情应该让他们自己做选择,即便可能会吃些亏,走些弯路,都没有关系,给孩子充足的选择权不仅可以避免与孩子之间权力斗争,还可以锻炼孩子为自己生活做主的独立性。相信各位爸爸妈妈都是很有智慧的,能做到这点。
2.寻求自我保护
人类都有一种保护自我、保护家人、保护我们所生活的社会的本能。孩子同样也会保护他们的身体和他们的自尊。当孩子感觉到受到伤害,特别是还缺乏归属感的时候,孩子会想“反正我也没人疼爱”,为了自我保护,我一定报复(家长)!但是孩子往往不知道如何去报复,所以他们会选择伤害自己的方式加以报复。当他们看到父母因他的自我伤害而感到痛苦不堪时,他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我以前碰到这样一个9岁的女孩,她的父母都很强势,经常责骂她,总是看到她做的不好的地方,无论女孩做的如何优秀,家长都不认可,因为担心认可她会让孩子骄傲。这个孩子最后没有办法,只好用小刀在胳膊上划口子来发泄对父母的不满,这就是典型地用伤害自己来报复父母。
面对这种情况,父母的感受往往是很受伤、失望、难以置信,甚至憎恶孩子。这些行为只会让孩子的行为升级,去更多地伤害自己,反击父母,最后父母与孩子反目成仇。面对孩子寻求“自我保护”,父母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学会尊重、认同情感(孩子,你的行为已经告诉我,你受到了伤害,愿意和我谈谈吗?)、避免惩罚与反击、主动道歉改正、向孩子表达爱、鼓励孩子。记住,通过报复来寻求自我保护的孩子都是受害者,所以,他们需要很多很多的爱与鼓励。
3.寻求逃避
人类的生存法则基因里就有“趋利避害”,就是逃避危险的本能。有些孩子感觉自己无法做到这件事情,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的时候,往往选择逃避,他们不希望家长对他们有所期望,这时候孩子选择的不当行为是“自暴自弃”。很多家长面对孩子退缩、自暴自弃的感受是无助、无能为力、甚至绝望,我们反应是放弃孩子,或者责骂孩子:“你这孩子太不像我了”,“你这孩子怎么这么无能!”,而这些话只会让孩子更加感到绝望无助、更加消极。当孩子寻求逃避的时候,他内心的真实声音是“爸爸妈妈,请不要放弃我,救救我。”
此时,父母要做的事情是:无条件地孩子、积极地交流、不断表达对孩子能力的信任、更多关注孩子的优点。父母可以教给孩子一些技能,示范给她怎么做,而不要替他去做。可以将大的任务分解程数个小任务,让孩子在完成小任务中获得自信;总之,花时间去训练孩子,而不是放弃或者怜悯他;记住,鼓励、鼓励、再鼓励。还记得我极力推荐给大家去读的一本书《窗边的小豆豆》,这个是在一年级就被其他学校劝退学的小女孩,却因为遇到一个好的老师和妈妈,永远会对小豆豆说一句鼓励的话“你真是个好孩子”,即便她当时没做到,但她一直因为校长的鼓励要努力的朝着好孩子的目标去做,这也是最后她成为著名的作家,节目主持人、世界儿童亲善大使最大的动力。
好了,各位家长,今天的内容我们讲到这里,即便我们讲了很多原理和道理,家长依然会有很多的问题过来,我想通过这堂课告诉你们,不管孩子出现了什么不良行为,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先成为好的家长,有效倾听、耐性沟通,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关注、尊重、鼓励孩子,不要着急一蹴而就,孩子们各种问题的产生非一朝一夕形成的,当然解决孩子的问题也非一招一式就能解决的,所以不断学习才是父母当下最应该做的,那至于你们问的那些常见的育儿问题,像是:孩子见啥要啥,天天买买买咋办?家有磨蹭娃咋办?怎么给孩子挑兴趣班?孩子爱撒谎怎么办?等等一系列问题,推荐你们去学边玉芳老师的《熊娃爸妈最需要的家教宝典》这堂课,里面有20个经典育儿难题解惑,让你放下焦虑,轻松育儿,收获一个哪哪都优秀的萌娃!
这些是我每天在三享读书平台的听书感受和合集。
母亲节那天,女儿自己看抖音做了小礼物送我。说实在的真的很感动。因为以前幼儿园,都是老师带着教动手做礼物回来送妈妈。
一年级的节日那天放假,也没告诉她今天什么节。
我知道小家伙她毫无保留的喜欢我,正如我们每一个妈妈爱自己的孩子一样。
希望我们都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对孩子好好说话。
你看无论我们多么凶孩子,他/她依然那么比我们,永远~
晚安~
也对你家的亲爱的孩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