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趣事



每次回家,心情总是有几种变化,第一天好吃好喝,山珍海味,吃完就“葛优躺”,和父母聊聊天,亲情满满,身心无比放松,后面就有点无聊了,想出去走走,看望老同学老朋友。现在老家的条件好多了,自来水、网络、药店、小超市、小广场、垃圾站几乎都有了,路面也进行了水泥硬化,一般也不会感到太多的不习惯,村子里多数已经住上了二三层的小洋楼,像我这样的青壮年几乎都出去了,如果不在过年时,能遇到的不多,只能和东邻西舍的大叔大婶拉几句家常。看着村子的变化,忍不住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一些有趣事,

老头厂

随着新房建筑的增多,被我们小时候戏称的“老头厂”也不在了,为什么叫老头厂?老头厂实际不是工厂,原来是村里老的大队部,这个大队部还曾经作为我们小时候的“育红班”(现在的说法叫幼儿园),大队部坐北朝南,门前还有一个不小的广场,很适合冬天晒太阳,一些喜阳的老人在冬日天晴的午后总喜欢聚在这里,聊些人情冷暖,家长里短,说到激动处来了情绪还会骂几句粗话,现在那些老头子也多数驾鹤西去了,之所以叫在家呆了一周多,整天躺在沙发上和老爸聊聊天,看看电视很惬意,身体和身心都感受到了放松,现在农村的条件好了很多,自来水、洗澡、网络几乎都有了,也不会感觉到不适。一般到下午太阳落山之后,大家都会出来走走,和村子里面的老人聊聊天,村子里面有几家都在盖二、三层的小洋楼,但像我这样的青壮年几乎都出去了,村子几乎找不到,也就只能和大叔、大婶老一辈的人拉几句家常。


南堆

南堆在我童年心目中最有乐趣的地方,现在想起来依然让人回味,之所以叫“南堆”,实际上是一大片堆土形成的土山,按我的估算,东西绵延起码千余平米,南堆的北侧是种植水稻和麦子的平地,与南堆有过渡性的高差,南堆的南侧叫“南河”,称得上村里人的母亲河了,当年没有自来水,要去南河挑水吃,南堆和南河都是我们村里人的俗称,长大后查过资料,南河其实是临洪河的支流,也就是说,如果划着小船从南河出发,可以一直划到黄海的,南堆上有各家分的地,有的种地瓜,至今还记得地瓜秧颤巍巍的样子,有的种花生.........南堆的西侧还有一片小树林,靠近南堆的河边还有搭建的窝棚,平时河里总是隐着一片渔网,不时有人拉起看看今天的收获。有一次和几个小伙伴借了一条小船去钓鱼,一位小伙伴在船边俯身查看钩线,“噗通”掉进河里,当时我愣神了好几秒,在我惊吓之际,他从水底自己冒出来,还好,河水不深。

南堆还有一个田地供水的小池塘小水站,小池塘里还有台阶,可以一边坐着一边在水管的出水口洗脚。有一次,在一个收完庄稼的深秋里,我们几个小伙伴,在田野里把一些杂草拢在一起,点着了烤火,一位小伙伴一边搓着双手,一边放在火上烤,嘴里说着:“今天怎么暖和得这么快?”,不经意回头,余光扫到身侧,原来是自己人造毛外套点着了,原来他的外套是解开状态,俯身后,衣服的下摆点着了火苗。

南堆还有蛇,无毒的菜花蛇,胆子大的小伙伴还会活吃蛇胆,说是大补,这种事,我是做不来的,只能一百个羡慕。


上课铃

还有一件趣事是初中时,一开始学校没有电铃,上课下课都是需要老师去手动的拿一个铁棒棒去敲办公楼后面的一个喇叭状的大铁铜铃。老师们之间应该有排班,因为总是有不同的老师去敲,所以什么时候上课,什么时候放学都是要靠某个老师的时间观念。

经常有的老师讲课拖堂,讲着讲着就忘了时间,一看表时间都过去好几分钟了,赶紧说下课去敲铃,搞得我们也很急,因为我们上厕所也需要时间,有些调皮的学生,会往大钟上扔石头,或者敲一下就跑,让我们齐刷刷举目望向窗外,以为发生什么事了,胆子大的,遇到不喜欢的课,还会提前偷偷去敲钟,这样可以提前下课。后来,学校安装了电子铃,才算结束。

偷印试卷

初三时,由于面临中考,学习任务明显加重,老师们总是让我们做试卷,一门课一周做三份试卷,主课加起来也要十几份了,有的带回家的当作业的试卷还好对付,关键是有的需要课堂考试,涉及排名分数,当时老师出的试卷,除了用一种特殊的笔写到“电板“上外,还有使用一种类似油漆工的短把的滚轴刷子,蘸上一种有粘稠糊状深蓝色的东西,先在电板上覆上写好的试卷纸,用刷子用力压,印出试卷后,模板的试卷就会扔掉,这时,如果老师不在,许多小小情报员,会在垃圾堆里翻出来,偷印试卷,以求先得为快,当年的“主犯”我已记不清,我曾经做过几次“从犯””。

对比着小时候,现在孩子上学情况,真是日新月异,电子产品、网络普及深刻改变着时代,中国的发展也确实是有目共睹的,如果对比20年前的家乡和现在的家乡那更是有太多的不一样,虽然老说中国的各种不好,但是这些发展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还有很多有意思的事,今天时间关系,梳理不多,是写点情感类的,出点爆款,还是写点有深度的专业文章,请你告诉我。

你可能感兴趣的:(童年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