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日,我开始了勇气读书会阅读打卡之旅,到今天大概一个月的时间,我读完了第一本书——李政涛教授的《教育常识》。
这是我这么多年,第一次完整地读教育类专著,特别感激这样一个读书的契机,社群化的力量链接起的每个人都不甘落后、一路相随。
这次的阅读,我读的速度不是很快,每次都会有读书笔记和心得,我想尽量读得通透一些,但读到最后,依然有些地方不是特别明白,我想,可能我还不能感同身受吧!或许,在我以后的教学中会突然回想起读过的这本书。
为什么选择从《教育常识》读起?其实,我已经在前面介绍了:我觉得教育常识和生活常识是一样的,作为一位老师,对教育常识有必要去知道和了解,这也有利于教学开展和体悟。
读书总是希望留存,然而遗忘也在同时发生,我们几乎无法改变这样的事实,不过,最后留下的都是铭记于心的,这大概可以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里找到一些答案。
现在重新回看教育,我觉得大概可以用五个关键词来归纳:
一、习惯
有位作家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一种好习惯可以成就人的一生,一种坏习惯也可以葬送人的一生。
我一直认为:学生时代的那些好习惯——早睡早起的习惯,热爱思考的习惯,准点守时的习惯,热爱阅读的习惯等,都会在我们以后的人生阶段里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义务教育阶段除了为上层学习打下基础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
二、生长
教育即生长,而不是灌输。
“灌输”,可以让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等,但却把“学生是学习主体”这一根本忽视了,学生只是一味的接受,却没有留给他们自主思考的空间,这样只是机械地知识叠加,却没有知识建构。
每个儿童都是未完成的,儿童的生长是具有阶段性,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需求,教育就是促进儿童自有节律的生命生长,老师要做的是在各个发展阶段给予学生相应的帮助,老师不是学生成长的主导者,而应该是帮助者。
三、温暖
“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它总在创造奇迹,创造新的人。”让人拥有丰富的内心和充沛的情感,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学生不是一块冰冷的石头,而是一颗需要阳光雨露的种子,他们需要关爱,需要我们的平等对话。
有爱的教育,就是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时候,给予学生的欣赏和尊重。缺少爱的教育,注定是冰冷的、空洞的,是没有灵魂的。
热爱每一个学生,教育就有了温度,就有了更多的可能。
四、活化
经过不断的积淀、筛选、过滤和加工,沉寂在课程、教材、教科书和文字符号中的教育内容,处于沉寂状态,等待着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激活。未被教学激活的知识,只是“知识化石”,虽然可能是完美的知识,但只能是供人观赏的“化石”或者“木乃伊”而已。
要激活知识的“化石”,让“木乃伊”归来,最基本的方式就是将其在运用中活化。
当我们教授的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时,学生就不会那么无趣,会觉得在以后的生活当中需要这部分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这就是“活化”的过程,让基本知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在教学中,教师也要注意向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方向去引导。
五、不教
“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的方法以后,在学生离开教师以后,如何才能学会自主学习,这才是教育真正的内涵,教育不仅仅是做加法,把外部知识吸收进来丰盈自己,更应该是做减法,让进来的知识进行有意义的结构重组,完善和形成新的知识体系。
随着时光流转,知识留存下来,剩下来,而不是离开老师之后,知识消失,甚至全部还给了老师。
教是为了不教,老师离开,学生依然能通过学习实现自我生长,这是最弥足珍贵的,也是教育最好的结果。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慢过程,惟愿陪伴成长,静待花开!
写在后面
今天是我在勇气读书会第二季打卡的第5天,正好读完了《教育常识》!如果你读的也是《教育常识》,欢迎一起交流!
相关阅读
《教育常识》读书体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