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晖日记(五)

  “课堂应该有生命”这是今天孙明霞老师在她的写作经验分享讲座上讲的一句话。在听到这句话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课堂也有生命”这个问题。回想我过去所上过的课,实在是谈不上“有生命的课堂”。

  那什么是“有生命的课堂”呢?孙老师说,在教师方面,要有把每一堂课当作新课来上的心态。课堂要有预设,所以要有教学设计,但课堂也有很多的随机生成,教师应该尊重这种随机生成,并且不断提升处理和引导随机生成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有生命的课堂”的生成。

  非常幸运的是,在今天上午我就听到了一堂“有生命”的语文课——吴桂贤老师所执教的《刷子李》。

  吴老师是一位有着强烈个人课堂风格的老师,幽默、认真又多才多艺。他今天的课堂其实很大一部分就是在践行他的“朗读教学”。的确,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具备“感、化”的能力。要具备这种能力,一方面要积蓄内涵、厚积薄发,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掌握好“朗读(朗诵)这门技能”能更好地使学生进入语文情境。在这方面,我有亲身体会,以前我常读诗,有时读着读着眼泪就出来了,有时读着读着就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复,这是朗诵带给我的独特体验。朗诵需要丰富的情感做基底,同时又反过来激发、丰富朗诵者的感情。而语文从很大意义上来说是一门情感内涵非常深厚的人文学科。朗读(朗诵)教学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当然,语文学科离不开朗读教学,更离不开阅读教学。如果没有经历文本阅读过程,不能深入地了解文本内容,体会其中的人文情感,又谈何朗读教学呢?

  吴辉辉老师在“拾级而上,相遇美好”班级读书会讲座上说道:“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人类文明的传递者,更应自觉地做一个儿童阅读的推广人。”而我自觉在这方面我是做得非常不好的。在我们学校,由于推行阅读教学困难重重,我有很大的畏难情绪,没有坚持给孩子播撒下一颗书香的种子。希望下学期自己能和同事们一起努力,克服困难,把阅读教学开展起来,并且坚持下去,让阅读教学不再成为一句空话。

  有收获,当然也有迷茫。

  下午听刘源老师教学贵州民谣《亮火虫》,其实是引发了我很多思绪的。这首民谣是用贵州方言演唱的,很有趣,很新奇。刘老师不仅有专业的音乐知识,甚至将音乐课堂升华到了母语文化层次,这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恰如朱煜老师对常州派吟诵的传承,如李博对平江方言吟诵的传承。可我在想,当城市里的儿童已经在接受母语文化渗透音乐教学时,我们农村的孩子甚至都没有一个专业的音乐老师。作为没有专业知识的乡村教师,该怎么办呢?也许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尽自己所能认真负责地上好每一堂音乐课吧。

张文质老师说,教育是慢的艺术。我恳切地希望,教育资源的分配也仅仅只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你可能感兴趣的:(春晖日记(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