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记录,仅此而已(十二)

《心灵捕手》《阿飞正传》《当幸福来敲门》

喜欢比较,源于对如何去定义自己存在着模糊概念,所以就选择一个参照物来衡量一下,这本没有错。但问题出在,只做比较,不做内省,不去问问自己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这种忽视内在需求的教育思维导致了对表面成绩的变态式追求,进而引发比较的名利心,映射到现实中就是各种无底线的学术造假。现在大家都很浮躁,也很迷茫,根源还是在于自我的迷失。我们的教育环境只是告诉我们如何去考一个高分、如何去找一个钱多活少的工作,却没有告诉我们如何去成为自己、如何去捍卫自己的梦想、如何去爱这个世界。小时候谈梦想,会觉得你有前途;长大后谈梦想,会觉得你丫有病。每个个体都是特别的,无需刻意地去比较,只需做自己就好,困难在于如何坚持做自己、一直追随着自己的心,外界的诱惑会很多,让本就艰难的坚持又凶险了几分,然而能够一直坚持做自己的那份踏实与自在却是真实而可贵的,而这便是幸福的根基。


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会有什么样的习惯。有一对情侣,走路带风,关门会比较大声;另一对,午餐时会一起在手机上看剧,用完的餐盘也从来不会顺手收拾。但这两对看起来彼此相处得确是融洽,远远看着就能感受到他们的欢喜。要么惺惺相惜,要么臭味相投,且不论对旁人有何影响,至少在彼此之间是可堪完美的。三观相合也是不易,但若能做到随时都体察对方以及旁人的感受,那么想必也会是一段和谐的关系了。只是我们的教育思维更侧重于利我,而非利他,更遑论利于集体利于社会利于国家了,所以寻找一个能够时时考虑他人感受的对方也变得不是那么容易了。


几乎所有关于动物的纪录片都是感人的,因为其中总是能够让人感受到对生命的敬畏与责任,而这份敬畏与责任却恰恰是在人类社会所难以寻觅的。人类自视高级,可是如果连基本的敬畏生命尊重生命都做不到,那高级又体现在哪里了呢?难道是那些堪称完美的杀戮方式与杀戮工具么?如果《风之谷》是人类与其他生物彼此包容的写照,那么《幽灵公主》或许就是最真实的矛盾再现。格林有它作为生灵的智慧,也有它作为生命的尊严,更有它作为高等生物而拥有的情感,并且比人类展现得更加简单与纯粹,恩是恩,情是情,责任是责任。反观人类,恩将仇报,见利忘义,落井下石,过河拆桥,见风使舵,阳奉阴违,虚情假意,笑里藏刀,比狼凶残得多,也比狼危险得多。如此,反倒显得狼比人更有生命本质上的尊严与高贵。如果不能克服人类无限膨胀的欲望,那么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也只能是个幻想,或许多年以后的地球就会成为现实版的《人猿星球》。


他们迎合的是人性中恶趣味的一面,而这一面是一直都存在于人类历史中的,只是现在通过直播的方式展示出来了,就像共享单车成为了国民素质的照妖镜一般。要禁止,就加大对直播平台的监管力度;要杜绝,就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把教育工作做好。


有多少人看到小浬爱在哭、看到小浬爱的爸爸也掩面而泣的时候,就再也忍不住奔涌的感动了?这样的爱与教育不正是我们所缺乏的么?不独立、缺乏责任心、无秩序性,这三样不正是每天都在上演的悲剧的源头么?我们的孩子敢这样派出去活动么?日本的文化历史不如我们悠久醇厚,但日本在教育、管理方面却远远优于我们,日本国民意识的团结性也要强于我们,在文化输出方面也是日本要显得更强势些,而我们只有在被揍的时候才会体现出短暂的凝聚力,在和平年代就忘却了曾经的苦难与屈辱,变成了别人口中“没有记忆力的民族”,为了蝇头小利而屈服于名利的诱惑,每个人都各自为阵,去争名,去夺利,甚至在潜移默化中就把这样的意识传递给了下一代,这难道不是我们教育的失败么?人性本就有明有暗,教育应当是让光明的部分去滋长去变强,而我们的现实却是让阴暗的部分更加猖狂,把人性的恶以各种方式展露无遗。向强者学习并不可耻,如果我们的教育能够以日本为目标,那么未来就不会有熊孩子,就不会有那么多生命陨落在车轮下,就不用再担心少无所依老无所养,我们的国家也会比现在更加强大,我们的民族也会赢得更多的尊重与认可。教育是强民之本,也是强国之本。


每个人都有控制欲,只是有的被压制,有的被释放,程度强弱与自控能力和他控强度相关。每个人也都有神性与兽性,人性只是居于二者之间。当控制欲失去了必要的限制,人性就开始向兽性奔驰,享受其快感并沉醉其中,直至离开人的范畴,成为披着人皮的兽、能吐人言的兽、智商更高也更残忍的兽,人性之恶是不见底的深渊,总会超出想象。能与之对抗的,也只有神性的那部分,有爱有关怀有体恤有温暖有力量,其能量同样超出想象,不可估量。所以,不要去试探人性的恶,其结果一定不会是你所想要的;要对人性充满敬畏,警惕人性的恶,唤醒人性的善,让自己的心中永远有一团光明的火焰在燃烧,即使身处黑暗也能找到前行的方向与力量,而不是被黑暗所诱惑吞噬堕向深渊。生而为人不容易,且行且珍惜,时刻谨记,天地之间的自己,于历史不过一瞬,于宇宙不过一尘。


人首先是动物的一种,平等是理想而不是现实,只有承认这两点,讨论才有意义。具有自我意识,并思考自我存在的价值,是人能够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标志之一,这就要求人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要兼顾精神需求,否则便只是更聪明(或许是更愚蠢)的兽而已。把自己物化,把别人物化,甚至把生命物化,都是悲哀至极的事情,在这点上并不存在性别差异。人类社会的发展让原始欲望有了更多的表现形式,也让人性更加难以揣测,资源与权利的博弈也更加错综复杂,人在面对欲望时的选择也体现着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而不是单一因素的推动,因此才有了“不可对他人的选择妄加评判”的论断。男也好,女也罢,在做出选择时能够保有对生命的一份敬畏与坦诚,也就算是不枉生而为人了。


改革开放以来,的确是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城市越来越大越来越多,农村越来越少越来越空,可是善良的人如何快乐地生活依然是个问题,甚至变成了更大的问题,价值观的崩塌已经影响到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这样下去真的好么?韩红是个憨厚而善良的人,却依旧不能避免被流言所伤,悲哀啊!最近在看《钢炼》,人类真的很愚蠢啊!


好看的皮囊不一定真的有美感,有趣的灵魂却在每个细节处散发着迷人的魅力,毕竟真正的美是由内而外的,华而不实的皮囊只能美得一时而不能一世。能够让人赏心悦目的美必定源自高贵的灵魂,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定有爱有义有度有力有趣,其魅力是发自灵魂的吸引与震撼,所以我们才会为之热血沸腾,所以我们才会因之热泪盈眶,就像我们终于找到了生命的意义。


应当让孩子明白,世上只有两种人,有原则的和没有原则的,而且有原则的人也可能干坏事,没有原则的人也可能做善事,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非黑即白不是真实的世界,大段大段的灰色地带才是现实,而且没有原则的人还有可能取得更多的机会,反而有原则的人处处碰壁。童话并没有骗人,只是童话里讲的是理想,而不是现实。向现实妥协,还是恪守本心,也是自己的选择。


“用老马丁自己的一句话足矣:

电影是关于真相的——美学、情感和精神上的真相。它是关于人的——人的复杂性和他们的矛盾,有时是矛盾的本性,他们可以互相伤害,互相爱护,然后突然面对自己。”

突然发现,这就是电影的意义,也是我们喜欢电影的原因。


父母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会极大地影响孩子价值观的塑造,但最终决定孩子价值观的还是孩子自己,但也就是这一点点的不确定性使逆袭成为了一种可能,使孩子的下一代有了真正实现阶层跨越的资本。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世代的传承与延续也就是这么个过程,总得有那么一两代人需要靠毅力与志气从卑微走向尊贵,然后他们的子子孙孙才能降生在优渥的环境里奔向更丰富的人生。资源是有限的,不可能人人均等,所以先天的不公平是必然的,但后天的可能性却是平等的,只是起点低的人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而已。最悲哀的,莫过于起点低却又不够努力,只会怨天尤人悲叹命运的不公,把本应奋起直追的精力、时间耗散在自悲自怜的泥淖中,连最后的可能性也放弃了,其结果也只能是一声叹息不该生而为人。努力的意义就是为了这仅有的一点可能性,毕竟只要努力了就存在这种可能性,而不努力就从根本上拒绝了蜕变的可能。生而为人却不努力,活着有何意义?与咸鱼又有何分别?

PS:獠牙穿日,星辰透水,声嘶力竭呼唤彼方之汝。一护扛着斩月抱着露琪亚站在双极之巅,俯视着静灵庭坚守着成规的众队长,那一刻我想起了乌索普击穿世界政府旗帜的刹那,猛然间仿佛积聚的情绪找到了出口,有什么东西开始在心间弥漫,那些欢笑、那些伤痛、那些彷徨、那些神伤、那些不复更改的过往终于找到了归宿——汝若安好,吾便心安。

约翰列侬说,当我们正在为生活疲于奔命的时候,生活已经离我们远去。纷繁的世事,缭乱的欲望,不知从何时起,我们便已忘了什么是生活,日复一日奔波于生命的齿轮上,年复一年裹挟于时代的乱流中,不知终点并不遥远,也不曾问过生命的意义。

生活原本简单,一箪食,一瓢饮,一蓑衣,一斗笠,一颗温柔的心,足矣。试着停下匆匆的脚步吧,抱一抱那些爱着你的人,在你还来得及的时候。

你可能感兴趣的:(评论记录,仅此而已(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