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侃东瀛之《赚爸爸的钱》

所谓‘爸爸文化’的流行其实有相当一段时间了。和人们常说的‘有奶便是娘’类似,如今随着‘男权’的提高,‘妈妈’基本让位于‘爸爸’。

马云就经常被人叫‘爸爸’。

享有同等待遇的还经常有马化腾、王健林、沈南朋、刘强东、雷军、王思聪等一众大佬及富二代。

记忆中华为任正非倒是很少被这么称呼,说起来,以他对家庭(老婆孩子)生活的蔑视,恐怕也不屑于当什么爸爸吧。

档次再低一点,还有一些泛称,比如:‘甲方爸爸’或者‘客户爸爸’。

用上这个词的时候,多数情况我们可以读出某种或调侃或无奈的意味来。我始终觉得,中华哲学之所以高度洗练、丰富、深邃的一大源泉在于中国文人从古至今都深谙变通之道。

大家叫爸爸的时候并不是那么当真的,很多时候收受双方都心照不宣:一方适时放低身段、另一方乘势端起架子爽一把,如此而已。

所以,当我身处日本职场中,发现鬼子们当真煞有介事地将腰一弯到底,还是不免大吃一惊。

以前听过一则趣闻,说是日本人打电话时会对着电话那头完全看不到自己的人一边不住地答应着什么:好的、好的(はい、はい)。一边在空气中(或对着墙壁)频频点头鞠躬,甚至还有鞠躬鞠到90度的。当时觉得相当匪夷所思,结果过来一看,这种情况可说是随处可见。算不上什么趣闻,简直就是日常了。

如果说,国人现在一个很大的问题是事事都想着怎么‘变通’、怎么‘投机取巧’,缺乏坚持和底线的话。那么如鬼子这般将虚礼浸透到血液里,连打电话都不知变通的个性,恐怕也是相当成问题的。

说实在的,有时候真恨不能将这帮家伙们的脑袋打开看看啊(笑,暴力倾向是没有的,不用担心)!

一个将礼仪维持到如此刻板的民族,他们的内心里究竟是怎么想的呢?或者说,有时甚至会有一种疑惑、一种惊觉:他们想的和做的,会不会正好相反呢?

日本人,特别是商业环境中的职业人,虽然不能一定说是做一套说一套,但在礼数周全的同时,这些家伙们确实很善于从‘爸爸’那里赚取实际利益。

对此,很多有所体会的国人对鬼子最大的评价就是‘虚伪’:如果为了他人的舒适,照顾对方的感受而以礼相待,当然就是一种‘教养’、一种‘绅士风度’。但如果到头来都是为了自己(己方公司、本公司)的利益,可不就是虚伪么?

诚如所言。

不过显得那么虚伪怕也不是日本人的本意。说到底,这正是‘东方礼仪文化’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相结合而产生的奇妙(变态)产物。

而衡量资本主义发达程度的,是其在全社会范围内‘茹毛饮血’的深度和广度。

笔者之前去逛了一趟大阪一家非常知名的电器商店:ヨドバシカメラ梅田,在叹服于日本店员的专业能力和服务品质的同时,也充分领略到他们的精明和狡猾:接收到客人的需求后,他们会在第一时间内找出对应范围内‘最高端’、‘功能最丰富’当然也价格最高、最符合企业利益的商品向客人主推。

这些人的话术往往十分有诱导性(即使日语如我那么糟糕也不难明白):在充分研究了各种不同类型客人的实际使用反馈后,制造商研发了这样的机能……;当产品附加了如此这般的机能后,果然就……总之一番说辞下来,往往会让人觉得:如果当下为了省一点点小钱(比如几万日元)而放弃这样高附加值的机能,果然是得不偿失啊!

电器销售员绝不是拿着高薪的精英职业(在日本,这类行业大量雇佣临时打工者)。如果个别员工、或者某企业的雇员达到了一定的能力,可以归结于个人天赋或企业培训。而当整个国家的各行业的初级员工都达到了相对教高的素养,其背后一定有强大的国家教育(包括情绪管理、科学文化教育和礼仪品德教育)体系作为支撑。

如今有很多中国人喜欢去日本旅行购物,特别是介于贫富之间的城市居民,日本社会大量存在的高度专业化的‘低端服务人员’恰好契合了这一人群对于尊重和服务品质的渴求。这些在国内营营役役,百般焦虑的同时又憧憬着各种‘爸爸’的‘伪中产’们,在日本体验了被作为‘爸爸’的对待,感觉一定是很不错的。

横向比较我们的永乐、苏宁、国美的销售员、确实达不到日本同行的专业能力和服务品质(事实上如果仅衡量‘产品性价比’,则是我们更胜一筹)。因此也无法想像有外国人到中国旅行时会将‘国美旗舰店’作为目的地之一。

一度有一种说法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高速发展归功于九年制全民义务教育下大量培养的‘中高素质产业工人’群体对于东南亚国家存在的巨大基础人才优势。而如今,也应看到我们在大量社会基础岗位上的人员素养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存在的差距。

我们没有必要如鬼子般惺惺作态。但是提供更高质量的全民教育,在整体上不断提高国民素养,确实势在必行。

你可能感兴趣的:(闲侃东瀛之《赚爸爸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