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流水一般的命运

当我们讲萧红时,我们在讲什么。

讲她的勇敢和反叛,她努力的挣脱旧思想的枷锁、挣脱父权、夫权对她的控制;

讲她的文学才华,她是三十年代最好的女作家;她是文学洛神;她以清新的笔调、自然的口吻写着世间的苦难;她对女性、孩童、弱小者的同情……

讲她的情感,她的苦难、她孤寂漂泊的一生。萧红十九岁离开家,三十一岁病逝于香港,短短的十年,她辗转于哈尔滨、北京、青岛、上海、日本、武汉、重庆、香港。她的命运同时代的命运紧密相连,她的苦难,是战争下人民的苦难,也是她作为女性的苦难,她说:我是个女性。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而且多么讨厌呵,女性有着过多的自我牺牲精神。……不错,我要飞,但同时觉得……我会掉下来。”

1911年   出生于呼兰县

1921年  入读呼兰县小学女子高小

1927年  十六岁   哈尔滨 

1911年,萧红生在呼兰县一个殷实的家庭中。相比她笔下那些人物,她算是幸运的,童年时代衣食无忧。虽然母亲早逝,父亲的过分严苛,后母的刻薄,给她带来一些伤痛,但是有祖父的爱护、陪伴和教导,使她度过了一段快乐和温暖的时光。她家的花园,是她童年最重要的地方,在这里,她与自然亲密接触,成为她后期写景物的源泉。

她的启蒙教育是由祖父完成的,在《呼兰河传》中,她描写到祖父教她背诗,背《千家文》等;学龄阶段,她入读了呼兰县女子小学和高小。

1927年,她考入了哈尔滨女子中学。萧红在校时不但功课念的好,她的散文也常常在学校的板报上出现。她最喜欢的科目是美术,后因常常看《国际协报》文艺版,逐渐的迷上了“新文学。”

1930年  十九岁     北平 

祖父去世   逃婚出走北平  入读女师大附中高中一年级

1930年,萧红修完初中的学业,回到呼兰。父亲将她许配给了大军阀的儿子汪恩甲,与此同时,那个唯一爱她的祖父也去世了。萧红听闻汪恩甲有抽大烟的恶习,不满父亲对她的婚姻安排,她断然决定逃婚,从此永远离开了家。

她的出走,是自由的开始,也是她一生苦难的开端。

离开家后,她与一男子起到了北平。萧红申请入读了女师大附中高中一年级。后来那名男子想来是抛弃了她,失去了经济支持,不得已她只好回到哈尔滨。

1931年-1933年    哈尔滨 

1931年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接连沦陷

认识萧军     发表《弃儿》《王阿嫂之死》等;

萧红回到了哈尔滨,四处流浪。她向朋友、同学求助,也四处碰壁。她又遇到汪恩甲,和他同居,怀了他的孩子,汪恩甲离开了她,从此杳无音讯。他们欠下了旅馆六百多元的债,老板准备将她卖到妓院抵债。

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萧红写信给哈尔滨《国际协报》。报社派萧军去看望萧红。二萧因此相识。这是萧红生命的一次重要的转折。萧军成了萧红生命中里程碑似的人物。我们会在后期专门介绍二萧。

萧军想办法营救萧红,刚好哈尔滨发大水,萧红趁乱逃出了旅馆。没多久,萧红进了医院,生下了第一个孩子,迫于生计,只好将孩子送人。出院后几经辗转,萧红和萧军住到哈尔滨商市街。他们仍就过着饥寒交迫,穷苦潦倒的生活。在一篇名为《饿》的散文里,萧红这样描述自己饥饿的窘迫:“郎华仍不回来,我拿什么来喂肚子呢?桌子可以吃吗?草褥子可以吃吗?”

在萧军的鼓励下,她参加了《国际协报》的征稿,她开始从事文学创作。也是在萧军的带领下,萧红结识了一群进步青年,参加了“牵牛坊”左翼文学社。

她的《弃儿》《王阿嫂之死》等作品相继在报纸发表。她与萧军小说合集《跋涉》在哈尔滨自费出版,因《跋涉》有“反满抗日”倾向,而遭查禁,二萧在哈尔滨处境艰难。年底,与萧军计划离开哈尔滨。

1934年   二十三岁   青岛 写下了成名作《生死场》  

因舒群邀请,二萧来到青岛。萧军在《青岛晨报》编辑副刊,萧红编《新女性周刊》),他们在青岛的时光,相比白色恐怖下的哈尔滨,生活安定了许多,但依然贫困。除了报社的工作外,萧红操持家务之余,续写她的长篇小说《生死场》,萧军写《八月的乡村》。

《生死场》在青岛完成,也成为了萧红的代表作。鲁迅在为《生死场》作的序中写道,“它是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一副力透纸背的图画。”

舒群夫妇被捕,《青岛晨报》因遭到破坏而瘫痪,萧军萧红决定离开青岛赴上海,投奔鲁迅。

1935年    二十四岁   上海  《生死场》出版    《商市街》

他们来到上海,见到了鲁迅。在鲁迅先生的帮助下,萧红的《生死场》出版。这是她的第一部以萧红为笔名发表的作品。《生死场》使萧红大获赞誉。经由鲁迅先生介绍,萧红认识了茅盾、史特莱沫、胡风、聂绀弩数十位年轻的作家、编辑、出版家等等,在后来的日子里,他们之间有着长久的友谊。1936年,她的散文集《商市街》出版。这是萧红人生中最为灿烂的时刻,她的写作事业到达了第一个顶峰,在生活上,有鲁迅先生像长辈一样对她的庇佑,使她孤寂的心灵上有了些依靠。鲁迅先生的家,也成了萧红的避风港,她几乎每天都去,这种安静祥和的家庭氛围,给她成年后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多了一段安宁欢乐的时光。

然而灿烂中总有一些苍凉,萧红与萧军的感情不断恶化,一方面萧红的成功使大男子主义的萧军潜意识中有一些嫉妒,另一方面是萧军情感上的不忠使萧红倍感痛苦,她在她的诗中写道:“昨夜他又写了一只诗,我也写了一只诗,他是写给他新的情人的,我是写给我悲哀的心的。往日的爱人,为我遮蔽暴风雨,而今他变成暴风雨了,让我怎样来抵抗?”

为了逃避情感上的痛苦,在朋友的帮助下,她远赴日本。鲁迅先生和许广平设家宴为她饯行。这一别,是萧红和鲁迅先生的永别。


1936年  二十五岁    日本

在日本的生活是平静舒适的,没有感情的困扰、没有经济上的压力,萧红得以安心的写作,但在日本的生活是孤寂的。在给萧军的信里,她写道:这真是黄金时代,但又是多么寂寞的黄金时代呀!别人的黄金时代是舒展着翅膀过的,而我的黄金时代,是在笼子过的。

几个月后,她惊闻鲁迅先生去世的消息,极度的悲伤。在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中,她写道:“鲁迅是死了吗?”

于是心跳了起来,不能把“死”和鲁迅先生这样的字样相连接……我已经拉开了房东的格子门,可是我无论如何也走不进来,我气恼着:我怎么忽然变大了?

她写下许多许多纪念的文字,而她心里的孤寂,也因着鲁迅先生的去世而更加深了一层。


1937年   二十六岁   上海  武汉 

 上海沦陷

1937年1月,萧红回到上海,她回到上海的第一件事,就是去鲁迅先生墓前祭拜,并以深情的笔触写下《回忆鲁迅先生》一文。她与萧军的关系并没有因为日本之行而缓解,反更加恶化。萧军对于情感的放纵和对萧红的暴力造成了她身体上和心灵上的双重伤害。1937年4月,萧红逃到北京,萧军的一封信又让她回到上海。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二萧转移到武汉。胡风主编的《七月》在武汉复刊,萧红与萧军、聂绀弩、艾青、端木蕻良等人成为《七月》的主要作者。在此期间,端木逐渐走进了萧红的生活。

1938年-1939年  临汾西安武汉重庆

武汉战事吃紧,1938年1月,应李公朴的邀请,萧红一行人去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支教。在这里,萧红遇到了丁玲。这两位文坛才女相见了,二人虽性恪不同,但惺惺相惜。在临汾不到20天,安稳生活又被打破。日军即将进攻临汾,萧红便随丁玲领导的“西北战地服务团”到西安。萧军却执意留下与民大学生一起打游击,两人的不同抉择也正是宣告二萧感情的破裂。在西安,萧红与萧军正式分手,分手时,萧红肚子里怀着萧军的孩子。

同年6月,萧红与端木蕻良在武汉举行了婚礼。婚后不久,武汉时局突变,日军大举进攻,萧红托人买到一张去往重庆的船票,端木蕻良拿着船票离开武汉,萧红拖着她重重的肚子留在战火中的武汉。在友人的帮助下,萧红前往重庆。

待产的她在朋友的照料下生下孩子,几天后孩子夭折。

萧红和端木在重庆生活了一年多的时间,期间整理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结集为《回忆鲁迅先生》。日军对重庆实施野蛮轰炸,惊惧纷扰局中,她和端木逃往香港。

1940年,二十九岁    香港

在香港萧红终于有了一个安定的环境写作,不幸的是,疾病开始缠绕着她。长期饥寒交迫,战争中颠沛流离、情感上的打击,生产带来的病痛,都对她的身体造成了不可修复的伤害。给华岗的信中,她写道:“我来到了香港,身体不大好,不知为什么,写几天文章,就要病几天。大概是自己体内的精神不对,或者是外边的气候不对。”

她染上了肺病,身体极度虚弱使她长期卧病在床。在这样的情况下,她还是迎来了第二次的写作高峰,代表作《呼兰河传》《马伯乐》都是在这个时期完成。

1941年12月8日,日军开始攻打香港。萧红旧病复发,再次住进医院,四周炮火连连,战事混乱,萧红已是极度绝望了。庸医误诊和战争加速了她的死亡。喉部被误诊开刀后手术部位发炎,医院被日军接管。端木和骆宾基拖着她转移到别的医院,医院一间一间被日军接管,1941年圣诞节,香港沦陷。所有的外籍医生都被拘留在集中营,没有医院收留,没有医生、没有药物,在一家护士救助站,一代才女像流星般极具灿烂的闪耀后坠落了。

她临终前所说:“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却是因为我是个女人。”

在她生命最后的44天,是一个叫骆宾基的年轻人陪伴着她。

她的遗嘱中:她的《商市街》版权归弟弟,《生死场》的版权归萧军,《呼兰河传》的版权归最后陪伴她的骆宾基。

你可能感兴趣的:(萧红——流水一般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