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理解人”

学会“理解人”

(2020年6月25日分享第282篇)

滑县小规模学校联盟小田小学杜冠鹏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都是生活在各种抱怨、牢骚中,感觉自己就是怀才不遇,不被领导重视,领导做的事就是对不住自己。这部分人为什么会有这些想法?会有这么多抱怨和牢骚?因为他们有过高的期待,有太多的渴望着,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感觉到自己的“愿望”总得不到满足,于是就产生了愤怒、抱怨、怨恨等。总感觉别人不理解自己,其实是自己不理解别人。

理解人的过程,其实就是走出自我中心的过程,也是一个人不断成长的过程,发现每个人都平等的过程。如果感觉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就不会对人有过高的期待,自然也不会对人有太失望的感觉,也就不会有抱怨、愤怒和怨恨,这样就会深刻的去理解他人。

为什么会怨恨?我想要,可是我没有得到,我认为你应该给我且有能力给我,但是你没有做到,“抱怨”就是这样产生的。如果换一种想法:你没有做是因为你没有能力做,而不是你不想做,自然也就会去原谅别人,不怨别人。抱怨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夫妻之间、上下级之间、亲子之间,甚至对自己,都有过抱怨。

  理解一个人,不仅仅是站在他的角度替他思考,而是把他放到他的成长环境里去理解他的人格,他为什么形成了这样的特质?他的什么经历导致了他这样?即使你有同理心共情心,你也不可能体会到他的环境下的自己。就像,我不会抱怨小树为什么长的不直,当你发现小树的根部压着一块巨大的石头的时候,你才会由衷的被他的顽强折服:在如此的困境下,它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顽强的长大,不得不令人敬佩。

所以我们要学会“理解人”,学会在他人的环境里、在他的生活背景下去理解他。就像我作为一个校长,除了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还要处理学校的各种事务,协调各种关系,自然对同事就不会面面俱到,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考虑到每一个细节,于是老师就会有怨言,就会抱怨,就会发牢骚。我能理解他们,因为他们是从个人角度思考问题的,是以自我为中心评判事情的,我有这样的体会,所以能理解他们的心情,不会在意他们的怨恨,更不会记恨他们的抱怨。因为我曾经也是老师,也抱怨过校长,现在做了校长,才理解了校长的不容易,校长尽管想努力做到尽善尽美,但是由于时间、精力和能力,还是会让极个别同事不满意的。俗话说得好:不养儿女不懂报答父母恩,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吧!

  我们作为老师,经常会抱怨孩子不听话,孩子不优秀,孩子不努力等等,满腹牢骚,抱怨不断,其实不是孩子不优秀,而是我们不理解孩子,不知道孩子的能力有限,更不知道孩子的生活环境,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有时是孩子已经很努力了,就是表现的达不到我们期望值。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每当有他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打算的时候,都会被强行打乱。因为他的父母或者是老师会替他做各种决定,灌输给他什么是好的、对的,什么是坏的、错的,他只有执行的份儿,不能由独立的思考(这也是孩子最悲哀的地方)。一个人如果他每次尝试都受到无情的打击,他就会学会乖乖的不再尝试,时间久了就会形成习得性无助。

当我们抱怨校长、抱怨领导、抱怨学生的时候,可我们从来没有想过:他们也是人,有着自己的无奈。他们和我们是平等的,大家只是角色不一样,能力有些不一样,但作为人的部分我们却是非常一样的。因此当你面对一个看不惯的人对一个人有愤怒感的时候,通常是这样的:你用自己的视角去评判他——应该很简单就做到的事他却没有做。如果你把他放到他的成长背景里去,马上就会发现,其实他已经很努力很认真了,不是没有能力就是没有精力去做,是想做而做不成。绝对不是你心中想象的那样:他有能力去做,但是没有给你做。

很多时候是因为“我觉得”,从你个人的角度去看,他“应该”是有能力的,就是没有去做,于是就产生了不必要的误会、愤怒和抱怨。“我觉得”既害人又害己,是坚决要不得的。换位思考,其实就是把别人放在他自己的环境和背景里去。如果真出现“我觉得”的事情时,你就尝试着把他放到三个背景里去看:一是童年成长背景,他的童年成长背景是怎样塑造了他的行为模式、人格特质和能力,他小时候经历过什么?这些会对他有哪些影响?他的能力和你有哪些不同?他的想法跟你有哪些不同?二是你们的关系背景,你们是什么关系?你们有哪些共同的磨合和经历?在长期的互动过程中,彼此间形成哪些你不知道的印象。三是事件的背景,同样一件事,你们的相关经验、经历、能力、理解、思维都是一样的吗?当你将它放到这三个背景下,如果你依旧发现他有能力去做,但他就是不去做,那原因只有一个——他要故意气死你,否则就不会有其他理由了。所以,我们要学会“理解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会“理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