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肉体即将陨灭,灵魂却将与你们同在。
敌人不会了解,老鬼、老枪不是个人,
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
——顾小梦电影《风声》
和平年代的“老枪”身着西装革履,找到衣着朴素的纺织厂女工李宁玉。他们拿出顾小梦临死前缝补的旗袍,旗袍的衣边用摩斯密码书写了这句遗言。
这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风声》最后一个镜头,是一部充满悬疑的谍战片,由张涵予,黄晓明,李冰冰,周迅等实力派演员倾情演出,上映后一举创下了2.5亿票房收入。
李宁玉
小说的作者麦家,素有中国“谍战之父”之称,是茅盾文学奖得主,为数不多的入选英国“企鹅经典文库”的中国作家。他的作品还有《解密》《暗算》《刀尖》等都获得过极高赞誉,最近出版的《人生海海》也一片叫好声。
作者写《风声》这本书时,正处于人生的低谷,“被生活逼进了死胡同:官司缠身,夫妻失和,朋友交恶,孩子闯祸,父亲病重,失眠,腰痛……”,文为心声,在这种悲观绝望的环境下,他执着坚韧,用大智慧写出了《风声》这部作品。
小说讲述的是1941年日伪最黑暗时期,潜伏特工“老鬼”不幸暴露。但敌人只知道代号,经过分析摸排,将嫌疑锁定在了5名日伪军事要员身上,并把他们软禁在一座叫“裘庄”的小楼。
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封闭世界里,凶残阴险的特务,采取监视窃听、验证笔迹、互相倾轧、刑讯逼供等各种手段,要查出老鬼是谁。嫌疑人之间也各怀鬼胎、互相揭发,以证清白。真正的老鬼在内无援手、外无接应的情况下,不但要守住秘密,还要想方设法,传出那绝无可能走漏的“风声”。
小说的封面,有这样一句:经历过大孤独、大绝望的人,会懂得《风声》给你的大坚韧、大智慧。
通读整部小说,涉及人物并不多。其中李宁玉(老鬼)、顾小梦、二太太(老汉)三位女性,作者着墨最多,堪称女1号、女2号和女3号。从这三个女人的身上,我们读懂了:何为大孤独、大绝望下,用大坚韧和大智慧与身处的环境作抗衡。而无论置身何种境地,我们都要坚持信仰,完成使命。
一、 读“老鬼”李宁玉:为了信仰和使命,我把自己的死都算计在内
李宁玉是美国留学回来的高材生,中共地下特工,日伪机构译电科科长。她和哥哥老潘假扮夫妻,并借口与丈夫吵翻,24小时留在了机要处,只中午借回家看孩子的机会,传递情报。
她心思缜密。平常就苦心模仿吴志国、顾小梦的字体。在肥原最初问询时,她拉上吴志国当替罪羊,说吴志国到过她的办公室,探询过电文内容,以混淆敌人视听,搅浑一池静水。在验证笔迹这个环节,她模仿吴志国的字没有白费心机,再次坐实了吴志国的嫌疑。
她临危不乱。肥原利用吴志国诈死留下的血书,指证她是老鬼。她仍然镇定自若地与肥原周旋,让肥原也奈何她不得。
她手段多样。困境之中,她三方两语识破顾小梦的身份,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服顾小梦按她的计划行事。
她早就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一心想的是如何把情报传递出去。她把自己的死也纳入计划的一个环节,以死换取敌人对顾小梦的信任,在命悬一线的险地,仍然将“风声”走漏了出去。
从大背景看,一九四一年的中国乃至世界是有大绝望的,二战局势未明,人类处于乱世;从小环境看,美丽的西子湖畔,小小裘庄不啻为一座“人间地狱”,互指为鬼,魑魅魍魉,看起来真正的“老鬼”李宁玉只能忍辱负重,坐以待毙。殊不知,她一名柔弱女子,却义薄云天,以命相搏,不辱使命,令人起敬。这就是大孤独、大绝境下的大坚韧和大智慧。
二、 读富家女顾小梦:并非我心硬如铁,我有自己的信仰和追求
警校毕业后又到美国接受过专业训练的顾小梦,有报效祖国的一腔热血。她的父亲本是一位不问时政的富商,但遭戴笠胁迫,充当了重庆在汪伪政府的一名眼线,顾小梦也欣喜地化身为一名军统特工,潜入日伪机要处做了一名译报员。
她有富家小姐的骄傲、任性和跋扈,在小说中她不是“老鬼”,但却是最终帮助李宁玉将情报传递出去的人。用她自己的话解释,她是出于对李宁玉的同情,也出于对李宁玉职业精神的敬佩。
有网友还大胆地分析出,她爱着李宁玉才愿意为李宁玉做这一切,包括她后来嫁给了李宁玉的哥哥老潘,去见老鳖,又派职业杀手除去肥原。
我认为在这个小女子身上,民族和国家的大义,超过了两党之间的政治分歧,也超越了个人的爱恨情仇。
麦加的笔下,人物的性格永远那么丰满,有着多面性。顾小梦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政治信仰,当她得知老潘实际也是中共地下党时,毅然打去腹中的胎儿,撇下丈夫和长子,只身去了台湾,在海峡对岸孤独终老,她看不上老潘的满口谎言,至死都在和老潘争斗着。
三、 读“老汉”二太太:为了使命,我可以抛却女人的清誉乃至性命
三个女性中,作者对二太太着墨不多。在东风部分,她的代号叫“老汉”,战友们夸赞她,为了革命,为了抗日救国,作身份掩护,视个人的荣华富贵为粪土,甚至连女人最看重的名誉也不顾。
她嫁给裘庄旧主人当妾作身份掩护,后来又沦落为烟花女子。身份暴露后,她被肥原抓去试鬼。考验吴志国时,肥原问:是你毙还是我毙?被吴志国连开三枪,连脑花子都打了出来,牺牲时年仅22岁。吴志国蘸着她的鲜血写了那封“诈死”的血书。
在静风部分,作者通过自己的考证了解,补充了二太太的一些轶事,让这个人物更加丰满可信。她生于浙江富春江边,本名林迎春,在学校里就被老师发展成中共党员,自己主动请缨,以特殊身份安插在军阀汉奸身边,为党工作。
她在书中被提及得虽然不多,但作者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她的光荣伟大不亚于李宁玉,两人对党都无比忠诚,工作干劲大,觉悟高,信念坚定,无私无畏,是当时所有地下工作者学习的榜样。”
现实生活中,不论是谁,如果以这种精神投入到任何一项工作或事情,一定会有所成就。
顾小梦
四、 影视作品永远演绎不尽原著的精髓
电影已足够精彩,但我一直认为所有的影视作品,是无法演绎出原著的全部精髓和丰富内涵的:一是因为荧屏时间有限,二是文字本身的力量,让你有无限遐想的空间。所以一旦觉得某部影视作品好,必要去找它的原著读一读,甚至还要深挖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
这部电影就与原著差别很大,电影只选取了第一部分,顶多只展示了原著的三分之一,人物角色也作了变化,“老鬼”换了人,还多了个老枪。
而原著构思巧妙,分东风、西风、静风三个部分,从共产党、国民党、作者论证考察三个立场叙述了同一个故事,从不同角度,不断推翻、铺垫、补充,扑朔迷离,真假难辨,人在时间的长河里不休止地冲突、倾轧、撕打,不知谁对谁错,除了作者心如明镜。
特别是西风部分,作者用人物访谈式的写法,让很多读者几乎认为这是部纪实性文学,一定有历史事件原型,甚至花时间去查找西湖岸边究竟有无“裘庄”这栋建筑。这也是作者最成功之处,保证了小说的高保真性。
一部好的小说让人至少要读上两三遍,仍意犹未尽。读过以后,久久回味,沉浸其中,走不出来 。
结语:
麦家的创作初衷,是对人性最深刻和全面的挖掘与思考,写出人性的多变与不变,黑暗与光明,而这矛盾的突破点,就是老鬼。
“麦家的小说是叙事的迷宫,也是人类意志的悲歌;他的写作既是在求证一种人性的可能,也是在重温一种人生哲学。”
世间多难,人生多险,我们注定孤独,我们也注定坚韧,我们别无选择,唯有坚韧不拔,才能赢得生命的尊重。
一个人如何在信念的重压下,在内心的旷野里,为自己的命运和职责有所行动、承担甚至牺牲。这是我们读麦家的小说《风声》,需要思考和得到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