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网上爆出了“名校毕业生应聘前台要求月薪两万”,此言一出,顿时就在网上炸开了锅,有的人说初出茅庐的毕业生不知天高地厚,要经验每经验,要阅历每阅历,还真敢要价;有的人却说名校毕业生就值这个价,觉得贵的请绕道走。
我不知道大家如何解读这件事,又或者说听到这样的事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或许你们会觉得这是一件很稀松平常的事情,没什么大惊小怪的。但是我想问的是为什么类似于这样的事会频频发生,难道只是那些奇葩的求职者的个人问题吗?
其实这件事的背后揭露出一个严重的社会性问题——学历的社会化,怎么理解呢?我们不妨先来理解社会化的意思:“社会化就是把人的认知基础从事实切换到情理”。
举个例子,你到朋友家做客,一个人在客厅的沙发上坐下,朋友进厨房去给你倒茶之际,突然客厅的花瓶掉到地上打碎了,你当然没有,是它自己掉下来的。这时候朋友听到声音在厨房里跑出来,连忙说,没关系,这个花瓶不值什么钱,这时的你又该怎么说呢?你说,我没动,是它自己掉下来的。那朋友只好说,对,是它自己掉下来的,跟你没有关系。你坚持了事实,但是却损害了双方的信任
学历的社会化就是你的学历在某种程度上扭曲了你的能力,这就导致了有多少求职者和HR无法从学历中来客观评判出能力,既然如此,那我们是不是应该重新定位学历在我们心中的位置呢!
我们简单的梳理一下学历的历程
1.学历的使命
从小到大,我们每个人都会接受教育。不论你上过什么样的学校,修过什么样的课程或参加过什么样的考试,在漫漫求学的尽头,都会有一纸证书在那里等你,当然了,这不是一张普通的纸,这张纸会把你标识为“专科”、“本科”、“研究生”、还有“博士”,并且把我们归类到“文科”,“理科”,“工科”中的一类,这张纸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会找一份什么样的工作,展开一种什么样的人生,这张纸的名字就叫做“文凭”,同时,我们根据每张纸之间所透露出价值的差异,将它们区分成不同的等级,我们给这个等级命名为“学历”。
因此我们就明白了学历它代表一个人的文化程度的高低,但是它并不能等同于一个人知识与技能的高低,说白了它类似于货币一样,本身根本就没有任何的价值,只不过人们达成一种共识让它成为了一种价值符号,而学历则是一种文化符号。
分享一个从网上看到的故事,某卫视《学霸是怎么练成的》节目中,某企业的HR经理直言:“离开招聘会后,只带走985大学生的简历,非985毕业的简历就丢到桌子上被清理了。听到这样的面试“潜规则”,我们都为之感到心酸,有的人会义愤填膺地说“难道非名校毕业生就没有优秀的人才么,显然不见得吧,说白了就是赤裸裸的歧视嘛!暂且先抛开情绪化的非理性成分,我们不禁想问HR:“企业在招聘的时候把学历放到如此高的位置真的让你们更加有效的帅选人才么?直到我听到一个答案,我才明白这就是学历制度出生以来所需要完成的使命。
虽然外界对”唯学历论“的招聘方式充满质疑,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的是这种招聘方式能够大大的降低HR发现人才的成本,并且增加他们发现人才的概率。其实我们可能对HR的这种行为有些误会,HR并不是认为985的同学就一定比普通院校的学生优秀,只是想说985毕业的同学优秀率会更高,因此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学历高的人容易找工作,还有为什么HR 更加青睐于那些高学历的人,现代社会之所以需要文凭,不是因为它能衡量一个人的知识水平,而是它的使命所在——就业率调节器。
2.学历的窘境
谈起近年来文凭贬值的现象,恐怕我们每个人都有切身体会,人们对本科学历都已经见怪不怪了,以至于现在的硕士、博士也失去了往日的光环。根据就业报告显示,目前有很多的用人单位已经将硕士学位定为招聘的底线,听到最离谱的就是有一个省会城市招聘环卫工人,它的学历要求竟然是硕士学历以上!我不禁想笑,难道现在的“高学历毕业生”这么不值钱,以至于让这些用人单位如此的糟蹋!难道数十年的寒窗苦读最后只是为了去做个环卫工!如果是这样,那拥有高学历又有何用!
之前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公司的老总,因为自己有名校情结,所以对于名校的毕业生,他格外赏识并且心甘情愿的为之多花钱,他们公司曾经来了两个小朋友,一个是名校的,一个是非名校的,名校生给出的薪水高出了将近一半,可是这两个孩子的表现却颠覆他的认知
名校生的孩子每天脑子里想的都是,我是名校毕业,凭什么给你打印,凭什么帮你端茶倒水,张口闭口就是高大上的宏观规划,可是,那有怎样呢?难道没听说过华为的任正非把这样的人称之为“神经病”吗!反倒是那位非名校的孩子,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很快就得到公司的认可,而那位名校毕业的很快就被劝退了,这样的人就是将手上的一把好牌打成了稀巴烂,实在可惜。
我们都明白学历无法衡量一个人的知识与技能,也就是说完全凭借学历来评判一个人的文化水平是不合理的,那这么说的话学历制度岂不是受到了挑战,既然学历制度的存在有这么多的问题,那它的存在还有必要么?
3.学历的废除
记得在2013年的时候,中国的大学毕业生达到699万,创历史新高,那一年称之为“史上最难就业年”,但是站在今天来看,又有哪一年不是最难就业年呢?我们每年的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但是能够与实际的工作岗位能力的匹配又有多少呢?这就造成一种尴尬的局面:“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严重的供需不匹配。
前面提到学历的使命就是就业率调节器,这表明学历是一种类似于货币的宏观调节工具,我们不妨称之为“学历凯恩斯主义”,在经济学的课堂上,我们了解到凯恩斯有一个观点:“通过控制货币的发行量来调节宏观经济”,那回到我们的就业市场,我们不就是通过发行文凭来调节我们的就业么?
但是经济学告诉我们,如果为了刺激经济而选择超发货币会有很大的副作用,那就是货币超发就会导致货币贬值,同样的,为了稳定就业市场而选择超发文凭,也会带来文凭贬值的现象。
面对就业市场的供需不匹配和文凭贬值的两大现象,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就业市场供需不匹配的问题:学校的教育回归初心,也就是提供真正有价值的训练,而不是一味的贩卖文凭,把它当成一桩买卖,如果是这样的话就违背了教育的初心了,在这里我个人比较赞同企业家办大学教育,这是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也是供给和需求的完美结合。
文凭贬值的问题:在《文凭社会》这本书,作者针对社会上的文凭泛滥导致的贬值现象提出了废除文凭的主张,值得强调的是废除文凭制度而不是教育,为什么要废除文凭呢?因为文凭制度的建立原本是想为社会培养具有合格工作技能的劳动者,可现在的教育现状却变成了学校具体教授什么对于我们来说已经变得没有那么重要了,而有所谓的,是要拿到文凭,把它作为找到一份好工作、升职加薪的敲门砖,这就可以解释了为什么现在有些企业把学历当作一门生意来经营,就是因为学历的社会化呀!
学历虐我千百遍,我待学历如初恋,文凭既然是时代的产物,则注定因时代而生、因时代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