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天《欲罢不能》读书笔记5.14-念慈

【摘要1】(Tristan Harris)的说法,问题并不出在人缺乏意志力上,而在于“屏幕那边有数千人在努力工作,为的就是破坏你的自律”

【感悟】一想到上瘾是被设计出来的,细思极恐。操纵与被操纵,希望通过这本书能进行反转。

【摘要2】[插图]2013年,两位心理学家邀请成对的陌生人坐在小房间里,进行交谈。为了让整个过程顺畅起来,心理学家推荐了一个话题:为什么不聊聊过去一个月你们碰到过的有趣事情?一些受试者聊天时,手机放在旁边;另一些受试者身边放的是纸质笔记本。每组人都建立起了一定程度的纽带,但有智能手机在场的人,在建立联系上是磕磕绊绊的。他们所描述的双方关系,质量较低,对方共情少,信赖感低。光是手机的存在(哪怕并不主动去使用),也极具破坏性。它们叫人分心,因为它们提醒我们,外面有个超越眼前对话的世界。按研究人员的说法,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彻底拿掉手机。

【感悟】手机在场即具有破坏性。回顾自己生活中的一幕幕,不难发现果然如此。只要手机在身边,就很难控制自己不去拿起手机刷一刷,就算是毫无目的,也感觉需要刷一刷,刷完朋友圈刷抖音,刷完抖音感觉朋友圈应该又有更新了,又刷一刷,如此反复。这是病,得治。

【摘要3】福迪对“魔兽世界”无比崇敬,但就是自己不玩。“玩各种有着文化影响力的游戏,我认为是我工作的一部分。但这一款我不玩,因为我负担不起时间上的损失。我对自己还算了解,我担心一旦玩起来,说不定就很难叫我的屁股挪窝了。”

【感悟】能有如此强大自控力的人是极少数的。要做就要做极少数的那部分人,随大流多没意思。

【摘要4】分心的家长会培养出分心的孩子,因为如果家长都不能集中注意力,就会把相同的关注模式教给孩子。用该论文首席研究员的话来说:“孩子维持注意力的能力,是在语言习得、问题解决和其他关键认知发展里程碑领域取得成功的公认重要指标。如果在孩子玩耍的过程中,照料的人总是分心,或是眼睛爱漂移,会给婴儿关键发育期当中刚刚萌芽的注意力幅度造成消极影响。

【感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互动】吃着饭,小一突然问:

“妈妈,‘倘掩饰,增一辜’是什么意思呀?”

“这句话的前一句是什么?”

“过能改,归于无。”

“没错。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如果我们犯了错误,知错能改,那可以得到原谅。如果犯了错还狡辩说‘不是我做的,不是我做的’,那就是错上加错啦。”

“什么叫做错上加错?”

“就是犯了一个错又接着犯一个错。”

“那还能得到原谅吗?”

“那就不太容易得到原谅咯。”

“妈妈,我要做一个知错能改的小朋友。”

【感谢】

感谢慧娟姐在工作上的支持。

感谢张兄给我长了很多养生小常识。

感谢蒲先生努力工作为我们创造美好的生活。

(完)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1天《欲罢不能》读书笔记5.14-念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