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人生本就没有纯粹的捷径!

昨天逛知乎时,官方推送了一个热点话题:如何评价“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这种观点?犹豫了许久,我结合自身经历写下了一大段回答。不过遗憾的是,至今也无太多阅读,也没有任何赞同。

但是作为一个资深的倒霉蛋,我始终认为自己在这个问题上或多或少是有些想法值得分享的。

其实单就问题本身而言,“选择比努力更重要”的观点并没有任何毛病。

选择代表着方向,方向选对可以让努力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反之则是事倍功半,有可能误入歧途,甚至“走火入魔”。



我在成长的路上一直非常巧妙地避开了所有“有效选择”,所以我一直认为选择的作用往往是大于努力的,大概是身边这样的例子真的太多

我本科就读于省内一所211高校冷门专业,冷到什么程度呢?考研率100%,但有一半选择跨专业考研。

为了所谓“就业率”,大家要么选择跨考法学、新闻与传播这种“热门”专业,要么选择国内知名985高校,试图用学校的头衔和排名弥补专业的“欠缺”。

选择考985高校以及跨考的同学大部分都失败了。作为考研历程的幸存者,我虽然勉强去了心仪的学校,但是我的硕士生涯是怎样的呢?

长相一般,资质平平,作为一个无特长、无背景又无心机的“三无”少女,我只能努力做个合格且认真的“小透明”,学该学的课,做该做的事。

国家科研项目、特别难得的实习机会、各级各类校内外的活动及评优评先,小透明是没有资格参与的。这里从来不缺优秀的人,更不缺优秀而又努力的人。

但班里就有那么一个特殊的男生,他报了本校本专业。

姑且不谈考本校和985高校的难度差异和竞争对手水平,单就硕士三年的发展情况,他的经历充分证明了“选择大于努力”的正确性。

通过本科四年的学习和了解,他熟知每位导师的研究方向及最近正在进行的研究课题,利用信息差和本专业科班毕业生的身份,提前就确定好研究方向和导师。

导师根据他本科期间的水平为他量身制定硕士生涯规划,也可以说是重点栽培。他通过导师直接或间接参与了不少国家社科项目的研究工作,在研二时就在导师的指导下发表许多论文。

今年六月,读研的同学大部分都奔赴工作岗位,听闻那位同学已经确定留在本校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曾经的“科研小白”经过三年的历练,成为我们专业唯一一位攻博的同学。

每每和大学同学聊起来,我们都说当年他选择留在本校是特别明智的决定,我的本科导师也常常跟我们说,他的经历就诠释了什么叫“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好友小A,双一流理科硕士毕业,目前待业中。她也不止一次向我吐槽“越平凡的人,路越难走”。

她说自己的表哥,地级市某医学专科非护理专业毕业。像医学这样严谨而专业的学科,这样的学历回到家乡找到工作的可能性极低。

但是最终在“一番努力”下,表哥被安排进了某医院行政岗位。虽然没有编制,但是好在稳定,在小县城算是一份比较体面的工作。

经过4年,工资也从当年的2000多涨到6000多,在小县城已经十分可观。

她说当年哥哥是不想继续读书的,但是姑妈几乎是强制性为他做了这样的职业规划,企图曲线救国。

“当时我十分不屑,如今毕业却看不到希望,回头看看在世俗意义上学历差我那么多的表哥,他过得幸福多了,我第一次觉得做对选择比闷头努力有用多了”。



的确,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例子都在告诉我们选择确实比努力更重要。

比如,那位科研小白因为选择留在本校深造而备受导师团关注,实现了科研道路上的弯道超车。

比如小A同学的表哥,一个摸鱼摆烂的专科毕业生,因为职业规划做的好,选择了性价比很高的路,省去了很多需要努力的步骤,也算是无后顾之忧了。

再比如,选择留在家乡小县城生活滋润的小B和留在大城市漂泊逐梦但毫无归属感的小C。

对于每一个出身普通的同龄人来说,我们此时应该都在经历着身份的转换,从学生到职场打工人、从孩子到为人父母……

我们都不同程度地体验过“世界的参差”,甚至怒斥“不公平”。有的人一出生就在罗马,而有的人一辈子也到不了罗马,但这就是生活。

所以,对“选择比努力更重要”的讨论常常会上升到对公平正义和起点高低的讨论。根源就在于无论是“选择”还是“努力”,都不是一个单纯的概念,不能脱离各种条件而单独存在。

简单来说,“选择”和“努力”都是一系列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



对大多数普通人而言,我们现阶段所具备的条件远远没有到达直接能做出最优选择的高度。普通人得有足够的积累,才能有选项,进而才能有做出最优选的可能性。

这个过程看似就两句话,但包含着最重要的两点:能力和平台。当拥有一定的能力,努力才能起作用,而不是一直在做无用功;当通过努力站在一个还不错的平台上,才能有更多的选择权。

这样一看,对于普通人而言,努力是一切的基础,选择则是加持。就像有人常常说:要把该做的事情做了,才能去做想做的事。

对于普普通通的平凡人来说,一无所有的情况下什么都没得选,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努力学习、努力赚钱、努力为实现自己追求的东西去积累基础。

等达到一定的高度,或有能加速成功的可能性选项放在面前,那就是思考如何进行有效选择的时候了。

就像那位本科同学,他是选择对了一条性价比最高的路。但是他是纯靠选择才成功的吗?我不这么认为。我们必须看到一个前提,他通过前期的学习确立研究兴趣、积累知识并具备一定程度的科研能力,而又恰好选择了一个利用率最高的平台,所以这一路走的很顺利。



我们之所以纠结这个问题,无非两点原因:一是对现状不满,二是对过去有遗憾。可是生活不是倒播剧,我们也没有时光机,没有人能经历一切再重新选择。

有些人会认为,选择是大方向,我们不求通过一次两次的选择去逆天改命,只希望有了相对合理的选择加持,可能未来的路会走得更加容易一些。

可是,性价比高的选择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也不见得每个人都会选择这么做。

人不是一个纯理性的机器,而是一个感性的社会性个体。可能有时候我们知道哪个选择更高效,但是由于底线、由于爱好、由于执念,甚至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外延条件,我们无法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

在大城市逐梦的小C或许此刻正向往小B在老家的安稳生活,而在小城市安稳度日的小B或许很佩服有勇气在大城市打拼的小C。

院子里的猫咪可能此刻正羡慕巷子里的狗狗拥有自由,而巷子里的狗狗却羡慕院子里的猫咪有家。

人生是由一道又一道的选择题组成的,不管怎么选都会有遗憾。那不如坚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努力也好,选择也罢,人生本来就没有纯粹的捷径。

与其去纠结不确定性很大的选择题,不如做好当下能做的事情。毕竟,努力是可控的,而选择是未知且不可控的。

将可控的事情做到最好,若有幸运加持,岂不皆大欢喜。退一万步讲,就算无幸运加持,又能差到哪里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人生本就没有纯粹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