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容斋之八:相隔四百年的兄弟,《史记》中的BUG

【本文版权属于原作者 笔记里的历史,欢迎转发,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真·500年前是一家

今儿个来聊聊一对相差400年的兄弟。

这事儿缘起于契和后稷。

契和后稷都是帝喾的儿子,二人为异母兄弟。

帝喾是黄帝的曾孙,所以这兄弟俩都是黄帝的玄孙。

契后来成为商族的始祖,是商朝建立者商汤的先祖。

而后稷则成为周族的始祖,是周朝建立者周武王的先祖

这里看起来没啥问题。

我们继续往下捋捋,

商汤是契的十三世孙,

周武王姬发是后稷的十五世孙,姬发祖父王季(季历)是后稷的十三世孙。

商汤的生卒年大约是公元前1670年—公元前1587年

王季生卒年不详,但史载其于1231年嗣位,成为周部落首领。

王季之孙,周朝的建立者武王姬发生年不详,但卒于公元前1043年。

似乎发现了什么?

对,这就是今天要说的,也就是商汤和王季其实是同一辈的兄弟(早出五服了,但这不是关键)

但是,两人相差了差不多400年,这可是真正的五百年前是一家了。

洪迈的吐槽

虽说辈分大常见,但这相差四百年,未免忒大了点。所以洪迈忍不住在《史记世次》中吐槽。

“《史记》所纪帝王世次,最为不可考信,且以稷,契论之,人皆帝喾子,同仕于唐、虞。契之后为商,自契至成汤凡十三世,历五百余年。稷之后为周,自稷至武王凡十五世,历千一百余年。王季盖与汤为兄弟,而世之相去六百年,既已可疑。则周之先十五世,须每世皆在位七八十年,又皆暮年所生嗣君,乃合此数,则其所享寿皆当过百年乃可。其为漫诞不稽,无足疑者。《国语》所载太子晋之言曰:‘自后稷之始基靖民,十五王而文始平之。’皆不然也。”

洪迈说,契和后稷异母兄弟,商汤和武王论辈分只差两代,但相隔600年。那么除非周武王十几位先祖,各个都在位七八十年(就像尧帝那样),且都是晚年得子。只是这样一来,岂不是各个都得百岁以上才可以。在那个年代,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司马迁的BUG

其实,《史记》中类似上面这样被吐槽的BUG不少,还是以《五帝本纪》为例。

尧帝在位七十年而遇舜,二十年后考察完成,禅位于舜,逊位后二十七年过世。

舜三十岁时被尧举用,六十一岁时接替尧登临天子之位。在位三十九年,寿数一百年。

这里有几个需要吐槽的地方:

1、首先就是寿数的问题。《五帝本纪》中的一个大问题是这些上古帝王们动辄在位近百年,

从即位算起,尧帝活了117年,舜寿数100年,禹大约也是享年百岁。

这简直让康熙和乾隆祖孙俩自惭形秽。

2、前面说过尧是黄帝的曾孙。而根据记载,舜是黄帝的八世孙。两人差了四代。当然,在位七十年遇到舜,说明尧比舜起码大六七十岁,这样看,四代倒也不是不能理解。

3、在对舜进行了初步考察后,尧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舜。考虑到上文所说,尧是在位七十年才遇到舜,当时舜30岁,那么,这俩女儿,得多大了?

4、舜传位给禹,根据记载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而舜,根据记载是颛顼的六世孙。等于说,舜传位与禹,其实是曾孙子传位给曾祖?

5、尧是黄帝曾孙,禹是黄帝玄孙,按这个算,两人其实只差一辈,可两人相差百年以上。

瑕不掩瑜

这般吐槽过五帝世次的不止洪迈一人。众多学者都曾提出质疑,也有各种观点来对此进行解读。

其实司马迁自己也在《五帝本纪》中对此也进行了说明:

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於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

五帝的事迹,毕竟年代久远,很多东西记载缺失,自是难以考证。虽然如此,但司马迁仍然是进行了考证的,就如文中所说“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於海,南浮江淮矣”,在两千年前,如此这般不远万里,亲临实地,太史公的严谨,不得不令人折服。

司马迁平生喜游,足迹不肯一日休。司马迁壮游不是一般的旅游,而是尽天下大观以助吾气,然后吐而为书,所以他的《史记》或为狂澜惊涛,奔放浩荡;或为洞庭之波,深沉含蓄;或春妆如浓,靡蔓绰约;或龙腾虎跃,千军万马。

千载之下,当我们重读《史记》,天地之间,万物之变,可惊可愕,可以娱心,使人忧,使人悲者,皆入太史公笔下,世次纪年这样的些许瑕疵,自然是瑕不掩瑜。都是丝毫无损于《史记》以及司马迁本人的伟大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解读容斋之八:相隔四百年的兄弟,《史记》中的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