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问:
为啥《都挺好》这部剧里的苏大强低调了一辈子,老伴离世后学会“作精”?
这个人物前后的巨大反差,着实耐人寻味。
01
苏母的强势,掌控着家里的财政大权,生杀大权。
让苏父在家庭地位弱化、退化。
小女儿苏明玉要考清华,母亲不允许,家里没钱供给,向爸爸寻求帮助,爸爸装隐形人。
母亲为了让二哥有婚房住,主张将家里的第二间房子卖出去,苏明玉不同意,和妈妈大吵了一架,而爸爸再一次遁行,让受尽委屈的苏明玉哭诉无门。
谁都以为他一辈子都会沉默地像个苦行僧一样,可谁料这个原来毫无主见,无立场的老人家开始作妖了。
老伴意外身亡,他就如孙悟空脱离了如来佛祖的五指山,开始各种试探性的跳跃。
他一个劲地哭,问大儿子自己的生活要怎么办,到处都有苏母的影子怎么办?
三个子女很有孝心,给予很大的包容和安慰,极尽所能满足满足愿望。
精神上宽慰他,照顾他。给他带好吃的,给他买穿的,极尽了尊重、体贴、周到。
他内心开始膨胀,渐渐找到了家长的存在感。这种甜头的尝试,一发而不可收拾,他渐渐上瘾了。
在二儿子家住的这段日子,
他闹吃不下外卖,吃不下硬米饭,内心孤独又寂寞。
先是叫上老朋友上门唠嗑、抽烟、嗑瓜子,却把家里弄得乌烟瘴气,又抱回一条流浪狗作陪,却又把家里糟蹋得一团乱麻。
临行美国前,又主张邀请一群老友聚餐,看似是叙旧话别,实则是显摆和夸耀儿女的出息和孝顺,洗刷了前尘往事的屈辱。
一番扬眉吐气后,他精神奋发。
只有儿媳妇和二儿子才发现了这位老父亲巨大的变化。
没有人明白,他是怎么了?
他是要找回自己的存在感。
人生前半辈子背负子女、父母债务稀疏完成,剩下的日子就活给了自己。
朋友说,自己父母越来越喜欢到处旅游。
年轻时,他们一心扑在工作上,除了吃穿用度的日常,不舍得为自己多掏一分钱。
退休后,他们却每天规划旅游地点,不断学习接受新鲜事物。
用上了智能手机,淘宝购物,学会移动支付,跟团旅游。
越要活出硬核老头的精彩。
低调的老人,反常态走向高调,他们就像新生儿一样,进入对世界的好奇和探索,
不断尝试各种情绪释放,不断尝试各种体验,
用最后的力气与世界较量。
02
另一类相反的老人。
年轻时,世界是他们的。年老时,却越活越“规矩”。
朋友的父亲,年轻时是地方上响当当的人物。
用“地头蛇”、“土霸主”来形容,贴切不过。
行走到哪,都有人毕恭毕敬问候、礼让。
只要他虎着一张面孔,横眉怒眼,就没人敢吱声。
逢年过节,上门拜访的人络绎不绝。
父亲的世界里,没有一个否定的声音,走路总昂着头,鼻孔朝着天。
在小地方,他的权威不可撼动。
但是这一切都阻挡不了时代潮流的推进。
三十年的岁月洗礼,孩子们渐渐长大了,他们从小地方走向了大城市。
他们的舞台更广,世界更大。
父亲也老了,再也不是那个不可一世,昂首挺胸的人。
看着子女一个个成才,他有欣慰,也有惶恐。
世界早已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年轻一辈。
他的话越来越少,他没有了狂傲,但始终不愿妥协。
他宁愿蜗居在老家的小屋里,也不愿跟随孩子去大城市享福。
大城市有繁华,有富强,但也有他无可介入的规则和秩序。
他必须像个孩子一样,讨好新世界。
就如同要他否定自己,再打破,再重组去迎合别人。
他办不到,他宁愿呆在自己陈旧简陋的小屋,甘之若饴。
深居浅出的他,变得见识越来越少,越来越无知,无趣,与人沟通不了。
收敛成了他后半辈子的缩写,低调成了他后半辈子的常态。
03
有一个老人跟孙子说:“每个人身体里都有两只狼,他们残酷地互相搏杀。一只狼代表高调,另一只代表低调。”
小孩问爷爷:“哪一只狼更厉害?”
老人回答:“你喂养的那只”。
无论喂养了哪一只,他们的选择都偏向于对自己舒适的状态,没有对错之别。
大多数人不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大多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有热衷广场舞的火辣,有热衷于旅游的自由,有热衷于儿孙绕膝的恬淡,也有热衷于茶余饭后的舒适。
内心的诉求、体力的支撑和外界的条件,
三者的配合,能完成自己追求的舒适度,就是对自己最好的选择。
没有好坏之分。
愿每个子女对父母晚年养老的状态,愚孝要不得,苛责要不得。
父母用一种舒适的方式安心度日,对子女何尝不是一种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