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感从哪里来?

这本书是美国威廉.戴蒙著作,也是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赛丁格曼盛赞之作。帮助建立学习和热爱生活的人格驱动力。

能力、意义与快乐

如果你所做的一份工作能够为他人,为某个具体的人带来价值,带来帮助和改变,这就叫做召唤,你就找到了一个真正崇高的目的和意义。

具有召唤感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第1个条件就是你得很清楚自己了解自己的认知和能力。

第2就是你清楚用什么样的方式为这个世界解决问题。

第3个就是你能通过这种方式去发挥你自己个人的能力,而且内心还感到快乐。

简单的说就是能力,意义和快乐这三件事情交织在一起就成为了召唤。

作者把年轻人分为4种

第1种人占25%,始终处于疏离的状态,他没有目标,他一生想做的事情就是减少压力让自己更舒服。

这样状态好不好,每天傻吃傻喝,好像挺开心的,但其实疏离的人往往也是会很痛苦的,因为他永远会觉得没意思,无助和无聊。

第2种人也占25%是叫空想者,光想不干。

第3种人叫浅尝辄止者,就是他也去想做有目标感的活动,但是呢,往往坚持不下去,时间一长就露馅儿,大概占到了31%。

最后一种人称之为目标明确者,大概占到了20%,他能够找到目标,并且能够努力和具体能看到这个目标背后的意义。

除此之外还有一类人叫做被目标困扰的人,这一类人找到了是反社会的目标,比如恐怖分子。

如果一个孩子的状态是乐观和理想主义的,这意味着找到了亲社会的目标,如果他出现愤怒和自我追捧,那就有可能找到了一个困扰他的目标。

如何找到目标?

如何才能通过一个正确的目标,有如下步骤。

一和直系亲属之外的人进行有启发性的沟通,

二观察有目标感的人是如何工作的,

三、第1次启示性的时刻,世界上有一些东西是可以改变或者正在改变。

四、第2次提示性的时刻。是我可以为此做一些贡献,让情况有所改变。

五、对目标感的认同并开始尝试做

六、获得家人的支持

七、以独创和具有影响力的方式进一步加大对追求目标的付出

八、掌握追求目标所需要的各种技能。

九、提升执行力,就是想到了就要去做。

十、要乐观和自信,

十一、对目标的承诺是长期的。

这类目标能够带来三种非常重要的东西,力量感,持续性和心流,比如谷爱凌滑雪跳高台的时候,她说我不是来战胜别人的,我是来挑战我自己的,我就喜欢这种感觉,这就是心流的状态。

教育的核心目的是改变,不是迎合

教育的核心目的是改变而不是迎合,但我们大多数的培训都是在迎合大家,这样的方式取决于人们急功近利的思想,后果是会带来矛盾,心理疏离感和愤世嫉俗。

如果你做什么事情都是诚信的,比如陪孩子玩的时候是全心全意陪着他,陪老人说话的时候是全心全意陪着他的,做一餐饭的时候是全心全意做这餐饭,你会生活的更轻松不是更累。“诚”代表每一件事都是重要的,那难道做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这个世界上这一点做的最好的就是孩子。孩子在他专注的事情上,他会非常专注,所以孩子在玩的时候才会精力充沛,一旦睡意倦怠立马躺下睡觉,就是他这种生活和娱乐的状态是非常清晰。

年轻人最终都会做出自己的选择,我们能做的是给予他更多的支持,我们能做的是创造一种积极激发他能量,激发他潜能的,而不是消极的文化氛围。如果我们能够激发更多的年轻人去找到积极正向的目标,我们这个社会将会更加美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目标感从哪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