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书连载:《闲话三国》(698)

第64回:运玄机西山扎船                    趁浓雾曹营借箭(十二)

    孔明在船舱里听得船顶与船头上有接连不断的“嚓…”的声音,知道是箭来了。

      鲁肃坐在那里呆若木鸡,现在听得“嚓嚓嚓”的声音,心想咦,怎么回事?外面下大雨啦?不象啊!便问诸葛亮:“军师,这是什么声音?”

      孔明想,方才我一句话,急得你要寻死觅活,现在也只要我一句话,可以叫你开心得手舞足蹈。真可谓一句话说得你双脚跳,一句话说得你拍手笑。

      “大夫,曹营上送箭来了。”

      “哦,此乃射箭之声?”

      “正是。”

      “曹营上为何只是放箭啊?”

      “大夫听了,今晚漫江大雾,曹军兵将看不清我等的草船,只道是什么长江怪物,故而无人敢轻举妄动,只是遥遥放箭耳。”

      鲁肃听了,心想,不料孔明别出心裁,这样离奇地叫借箭,真是鬼神莫测!因此,鲁肃回嗔作喜,对着孔明,“原来是这样的借箭哪!啊哈……妙极了!”

      鲁肃虽然不曾出去看,听孔明这么一讲,他完全想象出来了。联想到出发之前,孔明一而再,再而三地叫王四去看三座大营可看得清楚,原来他就是在等候这大雾降临。怎么他会知道的呢?

      鲁肃知道了孔明借箭的奥妙,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下来。便问道:“那末军师,莫非你早已知晓今晚必有大雾?”

      “实不相瞒,亮未出隆中便已知晓了。”

      鲁肃一听,你又在吹牛骗人了。未出卧龙岗就知道了?我不相信。不相信归不相信,哪怕你说未出娘胎便已知道,也只能由你胡编乱造了。不过,有一点可以证明,你至少三天以前在大帐立军令状时,已算准今天有雾。这已经是一桩极不容易的事情了。

      其实孔明并非夸大其辞。他是今年二月初二出山的,而在去年他就在预测今年的天气了。

      现代气象科学发达了,可以“一百年世界天气早知道”。孔明虽然不能预测一百年,也不可能算全世界的天气,但是凭他的天文知识,再参考当时民间积累的气象经验和资料,预测一年之内的、局部地区的天气,还是可以办到的,尤其是对一些比较特殊的气候,结合某些地区的特殊地理条件,更加容易测到。

      当然,一些具体细节不是一下子就可以算得那么准确无误的,是需要后来逐步确定和纠正的。因此,孔明在借箭之前的几个晚上,都要对天上仔细观看几遍,以防风云变幻。

      鲁肃此时脸部肌肉十分活络,兴高采烈,得意非凡。对孔明说:“军师,既然如此,我等即使借到三、五万狼牙回去交令,也是脸上飞金了。”因为你这种造箭的办法实在令人惊叹,谁敢到百万军前来骗箭?比起都督夜探曹营,狼狈逃回,不知要高明多少倍!

      孔明想,你倒良心很平,只要三、五万支箭就心安理得了,我要末不来,来了起码要十万狼牙。这倒并不是我心凶,而是周瑜手辣,缺一支箭,他就要搬掉我的脑袋。所以,十万支箭只能多,不能少。不过,现在的箭声还太稀、太弱,照这样的进度,也许被你踱头猜着,到天亮是不过三、五万。

      孔明一看时辰香,已经过了子时,交上丑时了,箭已射了整整一个时辰。但是,射到船上的箭不过只有两万多,不到三万。

      诸葛亮怎样知道船上受着的箭是多少的呢?他又无法到外面去看,一出去就要射死的;即使能出去看,也无法数清。

      喏,他就是利用桌上的那第三只酒盅里的大半杯酒来测算的。

      孔明事先做过试验:在自己那条船的前半部分放上一些箭,使船身往前倾斜,舱里的桌子和桌上的酒杯也随之倾斜。当箭加到两千五百支时,酒盅里的七成酒正好晃动到碰着搁在上面的筷子。

      一条船上射着两千五百支,二十一条船就有五万支以上了。这时,就可以把船掉过头来,让草船的后半部分受箭。待到酒盅里的酒恢复水平,就是前后受箭的分量相等,说明都在五万支以上,总共就有十万开外了。

      现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电子计算机已流行一时了,一千七百年前的诸葛亮,用酒盅计算器测算,这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了。

      现在,孔明心里倒有点着急,如果真的到天亮只有五、六万支箭的话,回去仍旧难免一死。

      正是:非嫌赤壁点滴箭,更虑三江险恶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评书连载:《闲话三国》(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