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的后院里,很早就留下一块菜地。经营了几年,地里的泥土都成了肥沃的熟土。每年夏天的蔬菜都是自给自足,都成了我们不变的传统。
谷雨前后,点瓜种豆。我们的菜园也按着这句俗语,在每年的谷雨前后,也开始施肥、翻地。
每年都拉一车农家肥,有时是鸡粪,有时是羊粪。数鸡粪最好,杂草少,肥效长。
刚开始种那年,我们纯属自娱自乐,下班后,大家组织起来集体劳动。那年拉回来的鸡粪很稀,还是在三轮车里用大块的塑料布兜回来的,卸到地里,臭不可闻,开三轮车的司机帮助用土掩埋起来。过了十几天,才开始翻地,可是鸡粪已经凝固成块了。大家又都不会干农活,兴趣上来也是三分钟的热度。图省事,将将的把鸡粪翻整块到地里。然后,就栽种上了蔬菜,大家开开心心地看着小苗破土,又看着小苗枯萎。
后来请了栽培菜秧苗的师傅过来,仔细查看了我们的菜地。说是肥料不均匀,肥力过大,把幼苗烧死了。师傅自告奋勇帮我们重新翻了两遍地,又帮我们分门别类地种下去。没多久菜园就绿油油的了,虽然还有幼苗枯萎的现象,但是不多,师傅也已无能为力了。因为我们最先就打下了坏底子,再跟正过来也不如刚开始好弄了。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对于侍弄菜园也不陌生,从小就帮着父亲干这些,很是熟悉。也由于是我们办公室后勤保障的一项工作吧。那一年,我经常在下班,吃饭后,与门房的大爷、大娘老两口照料菜园,给西红柿、茄子掐旁枝、给黄瓜上架。
由于肥力猛,水分足,菜园里的蔬菜可劲儿地长,茎秆粗壮,枝叶肥大。周末两天不见,就变了样。我们的菜园不施化肥,不喷农药,全是最本色的绿色蔬菜,口感也好,各是各的味道,既好吃又放心。
最早的蔬菜就是水萝卜,拔一根一起来,红艳艳的外皮,里面的肉质既瓷实,又水灵,大家都说这才是儿时吃过的味道。再接着就是小白菜、油麦菜,小小一块菜地,收获却是很大,一日三餐的吃,大家笑着说吃的牙齿都绿了。
六月份的时候,黄瓜也开花了,一周就可以采摘。空余时间,大家都喜欢去园子里摘条黄瓜,啃着吃,满嘴的清香味,既好吃,又解渴。比外面卖的味道浓郁多了。
我们的菜园虽小,但是种的种类却很多,有西红柿、茄子、青椒、尖椒、豆角、苦瓜、西兰花、菜花、西葫芦、白菜、水萝卜、白萝卜、油麦菜、生菜、葱、韭菜等等。见缝插针,种的满满的。我们不禁感叹土地的回馈才是最丰厚的,只要播种下去,就有收获。
后来的几年里,我们就把菜园的侍弄工作,彻底交给了门房大爷老两口负责,我们出一定的费用。两位老人很是负责,没等我们想到,老人家已经做好了。
我们经常感叹,一代不如一代,我们单位新进的年轻人,没有一点责任心,磨一下动一下,嘴上的口头禅就是“忘记了!不知道!不会!”说的理直气壮,谁是爹妈一生下就会的?想想我们刚上班那会儿,直怕别人说自己干的不好。再看看两位老人家,那认真、负责的劲儿,我们这一代人尚且不如,更别说现在的年轻人了!
今年气候回暖,老人早早就提醒我买农家肥,早早翻地。经过几年的播种,菜园里原来那许许多多的石子已经没有了,都是老人家的功劳,老人家翻一遍,捡一遍,耙一遍,捡一遍,把偌大的园子里的土耙的细细碎碎的,就像是筛子筛过的。
老人家每天总是在我们吃晚饭前结束工作,我们单位的晚饭吃的很早,六点半就开饭,我们总是请老人家和我们一起吃饭。老人家很是多心,再三再四的请叫,那位大爷才会在我们快吃完的时候进来,那位大娘一次也不曾吃过。我知道老人家是怕人多了,饭不够吃。其实是老人家太多心了,但这就是老人家的自觉。
在播种的时候,大娘总是要叫上我,夸我的手法好,种的蔬菜出苗率高,其实,我知道又是老人多心了,害怕我们责怪她种的不好。这也是那一代人做事的风格,总是力求最好。我也装作不知,很高兴地配合老人种各种蔬菜,让老人少一些忧心。
今年再老人的建议下,黄瓜、苦瓜都是买的种子,往年我们都是买的幼苗移植。老人嫌往年的幼苗价格高,成活率不高,建议我们自己铺地膜种,长起来的不用再适应。我也同意,也是我陪着老人种下去的。不知道是老人把我夸高了,还是我的手法真的好,一周后,种下去的种子,齐刷刷的长出来了。
每天饭后,总要在院子里转转,看看我亲手种下去的种子,生根发芽,抽叶,颇有一种成就感。
可以预见,一个月后,菜园里又是一片生机盎然,我总是对这种大自然的馈赠,有一种欣喜莫名的感觉,不由心中暗笑,不管我怎样生活成长,在骨子眼里还是一个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