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中救赎路上的阿米尔,谁来救赎他?谁曾不是阿米尔?

    《追风筝的人》作者是阿富汗人——卡勒德·胡赛尼,本书跨度20多年,描写阿富汗从平静安稳到灾难深重的大背景下,富家少爷阿米尔和仆人哈桑,以一次风筝比赛为分水岭,从情同手足到背叛远离的心路历程。

      故事残忍又美丽,作者描述温暖细腻,让人对阿米尔恨不起来,对哈桑的“为你,千千万万遍”回味不已。

      本书之所以引人入胜,甚至不舍看完,也许每个人都能从中读到自己。

      全面梳理了本书内容,发现写的最好的是前半部,细腻的笔触越走近阿米尔的内心世界,越加对阿米尔充满同情。

      在风筝比赛之前,阿米尔有什么错呢?从出生就没有了妈妈,他一天都得没有到过母爱。曾经有研究说“安全感来自母亲,价值感来自父亲”。一个从小就缺乏安全感的他,胆小懦弱也在情理之中。

      母爱没有,是不是该父爱来补?可是阿米尔得到的父爱也少的可怜,阿米尔父亲给外人树立的是形象如身材那样魁梧高大,建福利院,贴补佣人,救济穷人,他品德高尚又风趣幽默。

        可是在幼小阿米尔心中,这却是一位“高冷”的父亲,他极少得到父亲的疼爱和赞美,哪怕是与父亲的共处和陪伴。在多次验证下,阿米尔体会到,父亲不爱他,而对哈桑却偏爱有加,这是多么残酷的现实。

      越是没有,越是想得到。敏感脆弱的阿米尔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那次风筝比赛,他甚至对结果充满恐惧,缺爱的阿米尔把第一名作为得到父爱的最后一次努力。

      然后就发生了那本书的扭转环节,阿米尔的痛苦历程和救赎之路也正式开始了。

      今天分析主要解读前半部阿米尔的内心世界,后半部就不赘述了。本文再读时觉得能理解阿米尔,同情阿米尔,从一个“玻璃心”艾米尔的内心世界去观察和体会。

    本书中洞察一切的阿辛汗对阿米尔说“别对自己那么苛刻”“来吧,孩子,这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当恶行导致善行,救赎就开始了”。

      最终阿米尔义无反顾走上了他的救赎之路,他勇敢无畏,为哈桑,为索拉博,更是为自己,千千万万遍。

      文末,阿米尔追着索拉博的风筝,治愈千疮百孔的索拉博,也治愈自己。最最主要的,他找到了内心世界的风筝,更找到了那条风筝的线。

    本书带来的震撼不止于此,对于阿米尔父亲,哈桑,索拉博……都有太多太多值得思考的地方,而对于我,我们都是在书籍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谁没犯过错误?谁没为错误痛苦自责过?谁没有过在人生某个时刻,那个痛苦往事爬上心头,体会扎心的痛?谁没有过想要弥补过错的念头?

      可是有几人能做到阿米尔这样真正的救赎呢?从优越的环境重回战火纷飞的阿富汗,面对强敌能勇敢无畏?单凭这勇气和行动,就足以让人敬佩。

        读阿米尔,品阿米尔,看自己的过去,也希冀自己的未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追风筝的人》中救赎路上的阿米尔,谁来救赎他?谁曾不是阿米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