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通鉴》(13):秦国的闭关修炼,古蜀国的缘起和覆灭

传说杜鹃昼夜悲鸣,啼至血出乃止。

此悲何从来?

此恨何得消?

李商隐在他的名诗《锦瑟》中写道: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原来,杜鹃的前生是古蜀国的国王--望帝。

杜鹃啼血,凄美而浪漫,犹有如澳大利亚作家考琳·麦卡洛笔下那只荆棘鸟,用天籁的歌声讴歌那心碎的爱情。

但,这是错觉。

杜鹃的啼鸣,背后却是血腥的屠杀和高度文明的古蜀国一代王朝的覆灭。

沈从文先生说:“精卫衔石,杜鹃啼血,情真事不真,并不妨事。”

七百多年后,秦国军队如破堤而出的江水涌入蜀地,经历十二代的古蜀国最后一个王朝--开明王朝终于迎来了灭顶之灾。在如虎似狼的秦国军团面前,蜀国完全丧失了抵抗力,迅速瓦解。一直独立于华夏文明的古蜀国遂成为秦国的领土。

这一片曾经创造辉煌文明的土地,从此成为秦国的粮仓,为秦国统一天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古蜀国的缘起

1933年,美国考古学家葛维汉在四川广汉考察挖掘过程中发现了六百余件美玉、陶器的器件,由此拉开了神秘的三星堆考古的序幕。几十年来三星堆一直给世界带来意外的惊喜,也正逐渐揭开迥异于华夏文明的古蜀国神秘的面纱。我们突然意识到,曾经在四川这块土地上,有一个灿烂的文明,它独立于我们华夏文明,竟然维持了几千年的历史。

李白在《蜀道难》中写道:“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蚕丛和鱼凫正是开创古蜀国的君王,而四万八千岁显然是典型的李白式夸张,但也从侧面表明古蜀国历史的悠久。如此悠长的时间内,蜀国与华夏诸国隔绝,不通人烟,足以见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也正因如此,它保留了自身文明的独立性。

一旦蜀道通了,它也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沉眠于三星堆了。

西汉扬雄撰写的《蜀王本纪》载:

“蜀之先王名蚕丛,后代曰柏灌,又次者曰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

这是对古蜀国最早的记录。三个蜀之先王,各自统治了数百岁,显然不可能是事实。更合理的理解,应该是三个氏族分别统治古蜀国数百年,或者是三个朝代各自维持了数百年。

唐末杜光庭撰写的志怪小说《仙传拾遗》写道:

“蚕丛氏自立王蜀,教人蚕桑,作金蚕数千头。”

可知蜀国与养蚕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说文解字》中对蜀的解释是:“葵中蚕也”。通过进一步的了解,我们可以发现古蜀国是以全民总动员的方式制造、经销、出口丝绸产品国家。

东晋的常璩撰写《华阳国志》载:

“周失纲纪,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

何为纵目,一直让很多人疑惑,直到从三星堆挖出人像。从三星堆的面具可以推测该民族统治集团的体征,黑发、褐肤、大眼、鹰钩鼻。显然这是迥异于中华文明的异族文明,考古学界称其为广汉文化。

甲骨文中有商伐蜀等记录,有学者据此认为古蜀国最迟在商代已存在。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也证实了这一点。现已发掘的三星堆祭祀坑,其年代距今约3300年~3000年间,相当于商朝的中晚期。在武王伐纣的记录中,也依稀可以看到古蜀国参战的影子。至于古蜀国的军队是如何飞跃“连峰去天不盈尺”的高山峻岭,参与中原大战的,就不得而知了。

杜鹃啼血:鳖灵篡位

根据朱大可先生的《华夏上古神系》一书的分析,广汉文化的终结是有人按事先的规划井然有序地进行了掩埋,包括神像。基于此,朱先生认为这是“开明王朝”的创始者鳖灵所为,只有这样解释才比较符合逻辑。按这一理论,在秦国并吞巴蜀七百年前,古蜀国已然消亡。

《蜀王本纪》记录有叙述古蜀国朝代更迭的杜宇和鳖灵的神话传说:

后有一男子,从天堕止朱提;一女子名利,从江源井中出,为杜宇妻。乃自立为蜀王,号望帝,治汶山下邑曰郫。

望帝积百余岁,荆有一人名鳖灵,其尸亡去,荆人求之不得。鳖灵尸随水上,至郭,遂活,与望帝相见。望帝以鳖灵为相。

时玉山出水,若尧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鳖灵决玉山,民得安处。鳖灵治水去后,望帝与其妻通,惭愧,自以为德薄,不如鳖灵,乃委国授之而去,如尧之禅舜。

鳖灵即位,号开明帝,帝生卢保,亦号开明。望帝去时子䳏(规)鸣,故蜀人悲子䳏(规)而思望帝。

这是一个很神奇的故事。很多民族的创始神话都有天神下凡与凡间女子结合,生下该族祖先的情节。显然,从天而降的杜宇有那么一层神的味道,但其叙述又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一男子从天堕”这样的叙述就如描述一个从悬崖上不幸失脚滚落,却大难不死的凡夫俗子。杜宇掉到蜀地后,娶了一位“从江源井中出”,名字叫“利”的蜀国女子,自立为蜀王。这显然蕴含了天地结合的含义,但天地结合却没有孕育出什么,故事未曾提及任何关于生育子女的事情。

从故事的结构上来看,这很可能就是杜宇氏族的创始神话,但又似乎是被人刻意篡改了,杜宇从神变成了“一男子”。杜宇号望帝,是蜀王,对于习惯了皇帝这个称号的现代人,似乎蜀王和望帝并没有什么冲突。但“皇帝”这个词是从秦始皇开始采用的凌驾于王之上的称号,在此之前“帝”就是神的意思。比如上古三皇五帝都是天神。也就是说,望帝是杜宇氏族的神,或者蜀国是神权国家,最高统治者即被视为神,如埃及的法老一般。也许这蜀王的称号也是后世附加上去的。

那么会是什么人对杜宇氏族的神话做了篡改?

嫌疑人肯定是颠覆杜宇氏族统治的开明氏族,但后续关于开明氏的创始故事,却让人再次产生疑惑。开明氏的神话似乎也被篡改了。因为没有哪一个氏族会将自己的祖先描述成活死人,而故事里开明氏的创始祖先鳖灵正是一个活死人。

这个故事最神奇的地方莫过于鳖灵的出场。当望帝,也就是杜宇一百多岁的时候,一个叫鳖灵的楚国人的尸体随江飘到蜀国,竟然复活了。望帝见到鳖灵,将他任命为蜀国丞相。鳖灵这个名字相当奇怪,并不像是一个楚国人的名字,反倒像是一个妖或神的名字。可以大胆猜测,开明氏的图腾是鳖,鳖灵就是水神。

鳖作为有神性的动物由来已久。华夏神话中,大禹的父亲鲧治水失败,被尧帝派祝融杀于羽山,鲧死后三岁不腐,用吴刀剖腹出禹。之后鲧的尸体化为黄能,能者鳖三足也。

《左传》昭公七年云:

“昔尧殛鲧于羽山,其神化为黄能以入于羽渊。”

这里会给人产生一个奇妙的联想。会不会从东方随江飘过来的尸体鳖灵就是鲧的化身?

下面的描述更加加强了这样的联想。鳖灵的主要工作与鲧一样,也是治水,不同的是鲧治水失败被杀,鳖灵则在蜀地治水成功了。也因此,如同华夏文明舜帝将天下禅让给治水成功的大禹一样,望帝也将蜀王的位子禅让给了鳖灵。鳖灵即位,号开明,由此开启了古蜀国开明王朝的时代。但是,故事里又加了一句,鳖灵治水去后,望帝与其妻私通。由此望帝觉得惭愧,才将国家让给鳖灵。一位一百多岁的老人如何与人私通,让人不解。但一句“私通”就同时玷污了杜宇氏的创始之父,开明氏的创始之母,真可谓一箭双雕!

在这个故事中,望帝是将蜀国禅让给鳖灵之后,自愿离开的。所以子规鸣悲的是国王行为不检点,纯粹是个人悲剧。显然,望帝禅让这一节是开明氏篡改的历史。

在《说郭合刊》卷六十辑阙名《寰宇记》似乎透露了一点真实的情况:

“望帝自逃之后,欲复位不得,死化为鹃。”

既然望帝逃走,不得复位,后面必有追兵和篡位者。显然,望帝的禅让与离开,真实的状况是一场政变。通过这场政变,鳖灵推翻了杜宇氏的统治,开启了开明王朝。

如果从鳖灵的出身以及与华夏鲧神话的联系,可以大胆猜测开明氏很可能是从东方华夏之地迁移过来的一个氏族,他们与杜宇氏族是完全不同的民族,有着完全不同的文化。如果是这样,那么朱大可先生的观点,即开明氏有计划地摧毁了广汉文化,就可以得到解释了。

所以“蜀人悲子规而思望帝”,悲的不是望帝命运,而是整个文化的丧失,思的不是离去的望帝,而是望帝所代表的的逝去的文明。只有冤和恨达到极致,才会出现超自然的现象,如精卫填海,如窦娥雨雪,还有这里的望帝化鹃。

感于这样的冤和恨,唐代诗人吴融写到:

“年年春恨化冤魂,血染枝红压叠繁。”

那么,到底是谁篡改了这个故事?

也许就是后来蜀地的征服者---秦吧!

秦国的一场重要辩论

介绍完了古蜀国,我们回到正题。

《资治通鉴》中描述了一段决定蜀国命运的辩论。

辩论的主题是:秦是否该征伐蜀地。

正方:司马错

反方:张仪

评委:秦惠王

背景:

《资治通鉴》写道:

苴蜀相攻击,各来告急於秦。秦惠王欲发兵以伐蜀,以为道险狭难至,而韩又来侵秦,秦惠王欲先伐韩,后伐蜀,恐不利,欲先伐蜀,恐韩袭秦之敝。犹豫未能决。

苴国是战国初期,也就是公元前368年,蜀王杜尚封其弟杜葭萌为汉中侯置藩属苴国。苴国虽然是蜀国分封的国家,算是同一族,却联合巴国对抗起蜀国来。巴国是西周分封的姬姓诸侯之一,属诸夏,即华夏民族。巴国因楚国的压迫退往西方,与蜀国发生了直接的冲突。对于蜀国来说,苴国的行为完全是吃里扒外,于是蜀王杜芦在击败来犯巴国军队之后,将锋芒指向苴国,意图另立苴侯。由此,苴国紧急向秦国求救。但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此举实为引狼入室,直接导致了蜀、苴、巴三国的灭亡。

秦对于蜀国早已觊觎已久,《华阳国志·蜀志》记载:

周显王之世,蜀王有褒、汉之地。因猎谷中,与秦惠王遇。惠王以金一笥遗蜀王,王报珍玩之物,物化为土。惠王怒。群臣贺曰:“天承我矣,王将得蜀土地。”惠王喜。

秦蜀虽接临,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时代,蜀王涉猎何以能与秦惠王相遇?这完全是后世凭空歪歪的段子,但也从侧面反映了秦王对蜀地的野心。苴国来求救,正好给了秦国天赐良机。

但张仪却反对,主张东向攻韩,而不是将精力浪费在像蜀国这样无用的戎狄之地。

《资治通鉴》记载: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於惠王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张仪品性如何已在上一篇中详细介绍。战国时期的纵横家们一切基于私人利益游说诸侯,国家的长远利益是不在考虑范围之内的。对于秦国的基业长青,魏国人张仪是没有兴趣的。对他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在他当政期间东进中原,攫取统御诸侯的权力。

因此张仪主张“下兵三川,攻新城、宜阳”,“诛周王之罪,侵楚、魏之地。“

张仪说:

周自知不能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案图籍,挟天子以令於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九鼎是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相传大禹治水成功后,将天下划分为九州,令九州献青铜,铸造九鼎,象征九州。按规定只有天子才可用九鼎,所以九鼎又是天子的象征。春秋时期有楚王问鼎中原的典故,充分说明九鼎的象征意义。张仪的目标就是攫取九鼎,挟天子以令诸侯。

相对来说,蜀地实在是个不足为道的存在。

张仪说:

今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翟之伦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

司马错对此给予了激烈的反驳。司马错认为秦国“地小民贫”,贸然东进不符合国家长远利益,要行王道之前应该先强国富民,要先打好基础。

司马错说:

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彊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

就是说扩大领土面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秦王的国际形象和口碑,这是强国三要素,而攻打蜀地恰好可以满足这三个要求。蜀国是戎狄不说,还欺负像苴国这样的小国家,实在是个邪恶的国家。既然苴国主动来求援,秦国就应出正义之师。这样一边吞并蜀地,另一边还能迎来国际赞誉,哪有这等好事?

所以司马错说:

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焉。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而天下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附也,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

而对于张仪的主张,司马错认为这会激起各大诸侯公愤和不安,万一各诸侯国联合起来讨伐秦国,会将秦国推向危险的境遇。

他说:

今攻韩,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所不欲,危矣。

这场辩论最终反方张仪落败,秦惠王听取司马错的建议,举三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开进了蜀地。

五丁神话:开辟秦蜀栈道

在李白的诗里,蜀地“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那么秦国三十万大军是如何进入蜀地的?

答案是通过秦蜀栈道。

秦蜀栈道,又称石牛道,当年刘邦用张良之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中,烧毁后加装修复的正是这个栈道。

《元和郡县志.兴元府.褒城县》中记载:

褒斜道,一名石牛道,张良令汉王烧绝栈道,示无还心,即此道也。

那么这个栈道为何叫石牛道,又是如何修建起来的呢?对此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也就是关于五丁的传说。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沔水上》记载:

“秦惠王欲伐蜀不知道,作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屎金。蜀王负力令五丁引之成道。秦使张仪、司马错寻路灭蜀,因曰石牛道。”

秦惠王让人做了五头巨大的石牛,将金子置于牛屁股下,诱骗蜀王说石牛可以拉出金子来,并承诺将这五头石牛献给蜀王。蜀王大喜,命令五丁开辟栈道,将这五头石牛运回来。栈道成,石牛至,蜀王才发现自己被骗了。跟着石牛一起来的是秦国的虎狼之师。

那么开辟石牛道的五丁何许人也?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五丁是蜀国的五个力士,力大无穷,“能移山,举万钧。”关于五丁,《华阳国志》中还有一个传说:

惠王知蜀王好色,许嫁五女于蜀,蜀遣五丁迎之。还到梓潼,见一大蛇,入穴中。一人揽其尾,掣之,不禁,至五人相助,大呼曳蛇。山崩时,压杀五人,及秦五女并将从。而山分为五岭,直(其)顶上有平石。蜀王痛伤,乃登之,因命之曰五妇冢山。

秦惠王送蜀王五头石牛,又送五位美女,蜀王仍是派五丁去迎接,回来时路上遇大蛇,五人从洞穴中拽出蛇尾时,发生山体崩塌,五人及秦国美女全部遇难。蜀王哀痛,但他似乎哀痛的是失去了五个美女,而不是五个力士,所以命那座山叫做五妇冢山,而不是五丁冢山。

这也是一个非常奇怪的故事,五丁、五石牛、五美女,都是五这个数字,具体有什么含义?蜀王为什么这么在意这五个秦国美女?大蛇又是寓意着什么?这是一个无头公案。

李白诗中写道:“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也许五丁就是修建栈道的那些蜀国工匠,也许蛇寓意着以龙蛇为图腾的华夏诸国,五个秦女代表着蜀、夏两个民族的融合。秦蜀栈道总长600公里,从成都一直延伸到陕西汉中。修建如此大规模的栈道应是牺牲了很多工匠。蜀国宁愿损失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修建这个栈道,断然不可能只是为了去搬运石牛或迎娶秦国美女。

从蜀王对黄金的贪念,我们可以窥出蜀国以养蚕为中心,以商业贸易为主的经济模式,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对黄金有着巨大的需求,而这在东方农业国家眼里就成为缺乏德行的贪婪。

蜀国修建栈道应是为了扩展贸易线,但这条贸易线却成葬送蜀国的死亡之道,那条蛇不仅摧毁了五位壮士,也一并将蜀国吞入口中。

《华阳国志·蜀志》记载:

周慎王五年,秋,秦大夫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从石牛道伐蜀,蜀王自于葭萌拒之,败绩。王遁走至武阳,为秦军所害,开明氏遂亡。凡王蜀十二世。

这是公元前316年。

这一年,秦军灭了蜀国,顺便将巴国和苴国一并消灭,秦惠王任蜀太子为蜀侯,张若为蜀相,置蜀郡。

秦国占领巴蜀的意义

秦国攻占巴蜀是对中国历史影响巨大的历史事件。

正如上面司马错所言,秦国原来地小民贫,相对于如齐楚这种地大人多又相当富裕的东方、南方大国,秦国除了吃苦耐劳的作风优良,毫无优势可言。

战国初期的地图

但吞并巴蜀,让秦国解决了自己发展的瓶颈。秦国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大国,形成蚕食楚国之局。攻占蜀国三年后就发生了张仪用计破坏齐楚联盟的事件,又有了张仪一连串的破坏合纵的连横游说。秦国对东方诸侯的压力陡然增强。

吞并巴蜀之后的秦国

《资治通鉴》写道:

蜀既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

秦国征服蜀地后修建了至今发挥重要作用的灌溉网,成都平原由此成为“天府之国”。岷江盆地成为秦国军队的谷仓。公园前310年,秦国在蜀地修建了一个新的都城,以秦国都城咸阳为模板修建,这个城市就是成都。

在秦国吞并巴蜀的同一年,远在北方的燕国也发生了重大的历史事件,差一点让燕国被齐国所灭。这就是燕王禅让的事件,将在下一篇详述。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通鉴》(13):秦国的闭关修炼,古蜀国的缘起和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