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分享|《知味泉州》&陕西话版《mom》

音乐分享|《知味泉州》&陕西话版《mom》

这次分享的是两首带有方言特色的音乐。方言是极具地方特色的表达,亦是文化形式的外在表现。

在社会学概念上,语言,是人类高级于动物而特有的;那愚以为方言,则是地域文化独有的瑰宝。

记得2017年时隔十年重归故土时,刚到西安火车站看到古城墙那一刻便暗自激动。坐上从西安到安康的列车,车上用陕南方言交流的同乡,让我觉得格外亲切。

当时不小心踩到了一位阿姨的脚,赶忙用普通话表达歉意,阿姨用安康方言说着:“么事儿么事儿”,竟让我鼻头一酸。

大概这种情愫只有远离故土多年的人才会有的体验吧。无论我们在他乡呆多少年,哪怕饮食、生活习惯被同化,可他乡终归不是故乡。身处他乡,总还是会有异乡人的愁思。

不是融入不进他乡,而是骨子里不太愿融入。身处异乡,可对家乡的思念却从未减少。如老爸所言“人总要落叶归根的”,这种文化认同和归属感古来传承,难以割舍。


《知味泉州》是我无意间通过邱邱分享的这个组合发现的。极具国风和闽南特色,戏曲与流行融合得恰到好处,别具一格。

“泉州港外望穿千帆影,伊人江波摇诉当听。”歌词美得如一幅画,想必泉州也是如此。画面感强烈,呼之欲出,我已身临其境。

“记不记得小时候玩耍的巷子,记不记得阿嬷炊的肉粽;每个晚上家家户户厨房传来的香,面线糊猪血汤温暖进你心坎。”

这几句闽南语也是真的唱进我心坎里了。

一直觉得闽南语特别温柔,似呢喃,似耳语,却终是福建人温柔之流露。

刻板印象里人们总觉得南方人说话柔情似水,当然,事实上,绝大多数如此。

好比吴方言(江浙沪一带)里用温和的叠声词“囡囡”(本音为nan,但我一直觉得他们读的是nuo)来称小女孩儿,却用着如此粗暴的“不搭嘎”来表示“没关系”。

吴侬软语,如水江南,你真的应来此体会一番水乡情。没有去过南方的北方人的一生是不完整的,而没有去过北方的南方人亦是。如此看来,我的一生还算完整。(笑。开玩笑而已,人生的完整性岂能以如此划分评判。语言表达罢了,大可不必在意。)

方言的奇妙之处或许就在于独特,各具特色叭,这大概也是我喜爱方言的原因之一。



第二首来自Zic子晨翻唱的陕西话版《mom》。话说我第一次听到这个版本就忍不住发笑,但绝对是夹杂着赞赏的。

作为安康人,表示还是完全可以听懂的。陕西不同地区的方言语调上有些差距,但大体上颇为相似。

此外,依旧会有种蜜汁亲切感,方言的互通感竟也令人甜蜜。

见过最煽情最贴切对游子与家乡间的表达是:“就许我游子归故里。相见之时,我有种踏遍千山终得见的欢喜,它有种静待故人归的安然。”

初读此句,心里感慨万千。而后惊叹于作者如此深刻贴切的表达,怕也是深有体会。

踏遍万水千山,终不如故乡。故乡静待我归,我们相视一笑。

也期待我们都能找到心里的故乡。

最后建议大家去听下原版的《mom》,就会如我一般赞赏陕西方言的喜感。

你可能感兴趣的:(音乐分享|《知味泉州》&陕西话版《m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