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读后感

一个人由于过失杀人,但是他却被批判成精神变态。

01.你为什么会认为他是罪犯,因为他看上去不像是一个好人。

没有任何一条法律规定,好人就要待人热情;或者好人是要健谈、要和社区里面的人关系友好;好人就不应该将生养自己的年老的母亲送进养老院;好人就应该就没有在道德上引人非议的朋友;好人就应该在母亲的葬礼上嚎啕大哭伤心欲绝。

但是当“我”犯了罪之后,以上的每一句话却变成了我犯罪的证据。我的律师,对方的律师还有法官对于真正的事实并不关心,他们希望这样一个人有着不可宽恕罪,所以“我”就是被描述成了一个冷漠无情,近乎残忍的带有精神变态性质的罪犯。

“所以”两个字代表着重要的逻辑力量,尽管“因为”后面的句子并不足以支持“所以”后面的句子。但是当“所以”二字出现的那一刻,人们就相信的“所以”后面的“事实”。

因为“我”看上去并不像是一个好人,所以“我”值得有罪。我有没有这一种罪名的本身就不那么重要。

“我”被认为不是一个好人,并不是因为“我”伤害过谁,也并不是因为“我”杀了一个人。而是因为“我”生性孤僻,沉默寡言;是因为人们认为人无论处于什么境遇都不应该将给予自己生命和关爱的母亲送到养老院,而“我”这样做了;更是因为人们认为失去母亲是一件值得悲伤的事,而“我”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哭,在母亲下葬之前竟然还能吃下面包和牛奶。

杀人并没有让“我”十恶不赦,但是没有在母亲的葬礼上哭泣这让“我”不可饶恕。

“我”这是没有做这个社会要求人本应该做的事,所以“我”有罪。

02. 人产生一种观念,然后就会搜集证据证实自己的想法的证据,证明这种的想法。

尽管“我”杀了阿拉伯人这一件事和“母亲去世”“有品德方面存在非议的朋友”“我不爱沉默寡言”等事情并没有多大的关系相关,法庭上这却成了我犯罪的证据。

母亲养老院的院长和养老院母亲的院友、“我”所在小区和“我”没什么交流的人在法庭上却作为“我”杀人一事的有力证人,离案发现场最近的人以及和“我”关系还不错的人的话却没有任何力量。

对方律师将那些毫无关系的人带到法庭上,并且对“我”将母亲送往养老院并没有对母亲去世一事感到伤心侃侃而谈。他对这件证据感到满意极了,在法庭上,他总是表现出一副洋洋得意的表情。

“我”的律师和法官对于“我”这样的人也是有一些厌恶的,但是他们的立场让他们不得不表现出他是站在“我”这一边的或是中立而公正的态度。

所以结果很明显,“我”有罪,而且是一个十足的精神变态杀人狂魔。

“我”是不是这样的一个人对于其他人已经没有意义了,人们认为“我”是,那么“我”就是了。

之后,“我”会上报,更多的人会知道。如果没有什么以外的话,报社会加大对这一期报纸的生产,更远的地方更多的人会知道这样一件事,再然后,“我”就会成为当地最可恶的一个罪犯。

人们需要这样的一个犯人,如果说“我”的罪名是预谋性杀人,也许他们也是有预谋的给我定罪。事情的真相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我”的命运有他们决定,“我”是被告已经不重要了,没人想听“我”本人有话要说。

他们要保证一切运转,没有意外。

很多时候,你在笑而其他人都在哭,那么你就是有罪。

你可能感兴趣的:(《局外人》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