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电话

下班打车时,遇到时间充裕,会选择滴滴拼车。碰巧遇到同住一个小区的女乘客,当然,我们并不认识,只知道双方的目的地一致。

上车没多久,她在前座开始打电话,对于个人隐私实在不敢兴趣,何况是陌生人的。不过她说话声音很大,似乎也不以车上有人为意,以至于我和司机不得不听到她的谈话内容,也慢慢注意起她这个电话的特别之处。

她在和自己的儿子讲话,开始是正常问候他的生活情况和学习情况,可见是母子分隔两地,且不常见面。聊到后来,她便开始一系列试探性的询问,“你想妈妈吗?妈妈很想你,为何不主动给妈妈打电话呀?”“是不是爸爸没给手机给你打电话?”“你要找爸爸要手机主动打给妈妈,因为妈妈不知道你有没有在做作业,怕打电话过去会打扰你,所以在你空闲时要主动打给妈妈呀”。

接下来,她又是一串对孩子的叮嘱,“每周二和周四都是打电话的时间,你记得一定要主动联系妈妈哦,以后的每周这两天一定要打电话知道吗,你知道妈妈很爱你,也一直都在关心你”;“不要觉得没什么和妈妈聊就不愿打电话了,你可以和我讲讲学校发生的事啊,老师、同学们的故事都可以和妈妈说,一定要记得打电话给妈妈哦”;“这个周末妈妈去接你,做你爱吃的菜”。。。

并非恶意揣测,只是不自然地就联想到或许这是个离异家庭,孩子跟着父亲生活生活在一个城市,母亲则生活在另一个城市,两地之间相隔不远,却也难三天两头见到面。儿子可能哪天需要打电话的时候忘了打,或者表现出不愿打电话的情况,母亲比较担心,因为电话聊天是最能维持母子关系的纽带,她希望每周两次电话沟通能够保持和儿子的关系,不至于被距离和时间疏离。

虽然说陪伴是对孩子最好的爱,但对于她来说,这似乎成为一种奢望了。不想无根由的想象眼前呈现的这个片段形成的过程,毕竟每个家庭都有自己难念的“经”,这个结果已经形成了。小孩将长期在缺乏母亲的陪伴下成长,母亲则需承受思念孩子之苦,还有生活、时间给予的种种意外和考验。不能苛责她对孩子的种种叮嘱和要求,因为她非常需要这些去支撑自己对孩子的情感。据我观察,小孩子,特别是小男孩在语言表达方面还是偏羞涩的,除了和他特别熟悉,或者每天在他身旁,可能他会乐于分享他的生活和故事。但仅通过电话的方式,让他主动去讲述发生在身边的事情,还是比较难的,也需要大人非常有耐心的去引导。成年人与父母之间的对话聊天都越来越少,何况是懵懂的小孩,他可能还需要学习如何去通过虚拟的联系,去填补心中的空缺。

或许他的这种空缺,很容易被其他的东西代替,毕竟小孩的世界很简单,适应能力也很强。特别现实的是,非常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孩对不在身边的母亲情感会淡化,甚至可能会被另一种更亲密的情感和陪伴代替,这不能怪小孩,也是大人自己应该承担的后果。

她一直到小区门口才结束了通话,没有和我一同走进小区大门,而是径直走向了便利店。

即将身为人母,也变得更敏感,很能体会她的那种强烈想去关爱孩子、又略带焦灼不安的感觉,希望她和儿子能一直保持亲密的母子关系,也不枉她这份无处安放的母爱了。

如何做好父母真是一门功课,我的课程才刚刚开始,这通电话也让我更感到“责任”的重量。既然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那就在孩子最需要陪伴和关爱的时候,给予孩子最完整的爱,不要让孤独的爱无处安放。

2019.10.28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通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