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日志-时间记录营3.3 助力做计划-20200428

【精时力学习日志】
本训练营:时间记录营
今日主题:3-3助力做时间计划
学习日期:2020年4月28日

1.[知识]我在课程中的收获:

1.1 温故

(1)@赵松楠:
崔律点评:相关问题的思路的探讨,比问题本身的答案更重要。
(2)@木门:
崔律点评:问题以及小伙伴对问题背后的思考,非常棒。
时间记录是客观的数据。如果数据能起作用,一定是对数据背后的现象的分析。对于任何数据,不管有没有异常,都要去分析。有异常的数据务必要去分析。
(3)@木门:
【问】禁止同时计入2个类别?
①一次只做一件事,尽量保持专注。
②时间统计:一天只有24小时-1440分钟。同时记录两个60分钟,就会变成1500分钟,影响数据统计。
③自我安慰/心理作用:差不多先生、过得去小姐。

1.2 知新

1.2.1 统计:发现单项事件的平均时长

适用领域:生活、工作、学习等。
方法:时间记录→观察→发现/找规律
然后呢?
(1)→ 增减时间
①减时间:如果发现每天晚饭后刷手机有点浪费,先尝试从1~2小时减少到1小时,再到半小时。
②增时间:如果发现晚饭后学习时间不足,从半小时增加到1小时。
区分:平均时长 vs 看饼状图。
不同:规律性 vs 及时性。看饼状图:及时性的。当下看到一天/周/月的时间安排,进行调整。平均时长:规律性的。针对一类事件在过去某一段时间平均发生的时长。
相同:调整时间(增减时间)
(2)→ 助力做时间计划(日清单)
举例说明,比如睡前写文章。知道自己需要6090分钟。安排在晚上9点。因为白天交通中可以构思思路。9点10点:写文章。争取10点关机,给自己紧张感,让自己60分钟内搞定。
长期效果:只要任务安排进日清单,则基本都能完成。换言之,100%完成计划,日事日清。
例外:新事件,尚未发现时间规律,就难以估算时长。比如,崔律最近做视频课。对视频剪辑等所需时间就不太清楚。做了三天就找到规律了。

1.2.2 柳翁的时间记录与做计划

(1)做年计划、月计划、任务计划。
(2)计划的用时根据过去的经验来判断。过去的经验来自时间记录。
(3)一般实际与计划的误差在10%。
(4)计划未完成的原因:兴趣转移、精力暂时衰退、外界原因等。

2.[分享]我在寻找时间规律的亮点:

通过时间记录,我能知道不同事项的平均时长,助力用日清单做计划。
(1)因为长期记录交通和步行,清楚地知道自己步行上下班的时间,包括走不同路线的时间。知道去中山公园跟朋友聚会所需的交通时间等。
(2)精时力学习三部曲的平均时长是1.5小时,将间歇性休息也考虑入内,但时间记录时只记录纯时间,将间歇性休息记录到“切换”小类。
(3)批改73份有难度的作业,要预留2小时。

3.[检视]我在寻找时间规律的不足:

虽然知道一类事件在过去某一段时间的时长,大约估算出平均时长,但很少去分析为什么这次比平均时长多花了时间,那次比平均时长少花了时间。没有去留心和分析,也就意味着没有去增减时间。
现在貌似以记录为主,分析和调整做的还不够。

4.[行动]我今天的实践(找到的时间规律):

3月时间记录营的微课学习:听课+日志+回听的最短用时是48分钟,最长用时是72分钟。平均时长是60分钟,比自己预留的1.5小时少。原因是课程时长比去年的100天精时力训练营缩短,导致听课和回听都减少了。听课的平均时长是21分钟,回听的平均时长是16分钟,写日志的平均时长是25分钟。发现这个规律后,就可以更准确地计划3.4~3.6课的学习了。

5.[思考]我的疑问:

6.[学霸题]一次只做一件事VS一次只记一件事:

一次只做一件事:属于脑力管理的领域。侧重点是要专注,不要频繁切换,不要一边……一边……。
一次只记一件事:属于时间记录的领域。侧重点是一次只记录一个时间类别,不要同时计入两个类别。原因是一次只做一件事和时间统计的要求。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习日志-时间记录营3.3 助力做计划-2020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