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昭君,我想记录我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今天是我每日一篇文章的第793天。
说起恐龙,还真是个神奇的生物,感觉大部分小朋友都特别狂热地喜欢恐龙。为什么小朋友们那么沉迷恐龙呢?
可能有三个原因。第一,小朋友们无论是身高还是体重还都很弱小,而恐龙是地球上存在过的最大的动物。这些庞然大物能带给我们的小不点儿很多安全感和力量感。
其次,恐龙已经消失了差不多6500万年。对于小朋友来说,具有很强的神秘感和想象空间。
第三小朋友们喜欢恐龙,而我们大人在恐龙方面懂得一点儿都没有他们多。所以,小朋友们特别享受在家里成为话题“领军人物”,而这些原因都会让他们越来越喜欢恐龙。
《恐龙是怎么来到博物馆的》,它不仅用故事的形式给小朋友们科普了,从发现恐龙化石到做成恐龙骨架,最后布展的故事,而且在故事里介绍了一件精美的展品背后,需要许多人付出的智慧和劳动。比如有奋斗在一线的挖掘工人,有看护、清洁的工作人员,还有策展人、摄影师、讲解员等等。小朋友们就可以从绘本中认识到各种职业,从而建立起一个整体的概念。
这本书被美国的《出版人周刊》、《纽约时报》、《科克斯书评》等多家知名的媒体热情地推荐。作者杰西·哈特兰,是纽约一位著名的插画师、漫画家、欧洲设计师和橱窗设计师。
我们一般人去博物馆,可能只会对展品的知识产生兴趣。比如恐龙展,不就了解恐龙嘛!但是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另一种信息。那就是这个展品本身是怎么形成的。
比如这本书主题是恐龙化石,那么就会对恐龙,恐龙的历史演变,恐龙化石的发现,以及恐龙展品的制作等等。这些领域都把它整体地糅合在一起。让孩子们对科学文化、历史领域的研究形成一种纵横贯通,立体的认知。而且这个作者的选题都是小朋友们特别感兴趣的方向。
除了恐龙之外,他还做了《陨石是怎么来到博物馆的》、《狮身人面像是怎么来到博物馆的》这两本书。内容同样充满趣味和真实性。对于喜欢天文和古老文明的小朋友也是不可错过的科普佳作。
那这本书怎么和孩子玩呢?
最简单的当然是角色扮演了。本杰明·富兰克林曾经说过Tell me,I will forget.Show Me,I may remember.Involve Me,I will understand。
其实,对于孩子来说,看绘本听绘本是一种输入的过程,但是如何请孩子们一起玩角色扮演的游戏, 那就为孩子们创造出了一种输出的过程。
“给我讲,我很快就会忘,给我演示,我会记住。让我参与,我才能真正的学会”。学东西就得让孩子参与其中。不过具体该怎么做呢?
比如说,在这个绘本中一共出现了12种职业。我们就可以和孩子们讨论,每一件有挑战的事情背后都凝聚着很多人都共同努力。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们理解各个职业的职责?
大朋友们可以用纸杯和孩子们一起来玩游戏。看一看恐龙究竟是怎么来到博物馆的。我们可以把不同的职业做成名签贴在12个纸杯上面。恐龙猎人首先发现了恐龙化石,我们就把恐龙猎人杯子扣在桌子上,古生物学家考证了这些骨头,我们就把这个杯子放在恐龙猎人的头上。接下来又来了,挖掘工人,搬运工人,标本制作人,焊接工以及布展团队。玩了这个游戏以后,孩子们就能很清晰地看出来从下往上就是发现恐龙化石到布展的整个过程。而从上往下就是把恐龙化石展还原到土里的过程。
你们有想过恐龙是怎么长那么大的吗?比如说梁龙。梁龙平均身长27.4米,光是脖子就有8米长。如果让它把尾巴竖起来,差不多快到五层楼了。而且它还很重,大约10吨到130吨不等,最小的梁龙差不多等于五辆suv车呢,130吨的梁龙就有点像停满了65辆suv车的大型停车场。那梁龙每天得吃多少草才能长这么大个啊?
暂时没有答案没有关系,关键是要撬动孩子们的好奇心。那恐龙这么大,你们想吃龙肉么?会不会很难吃?在家里,我们可以跟孩子一起玩这个游戏。把平时吃的所有的肉类都列举出来,什么猪肉牛肉羊肉鸡肉鸭肉三文鱼肉鳕鱼肉等等,然后我们再逐步地筛选,每次做出选择的时候,需要分享自己的理由。
比如说我觉得恐龙肉吃起来肯定跟鱼肉不一样。因为大多数的恐龙,比如梁龙,它是生活在陆地上。所以我觉得它的肉跟鱼肉不一样吧。
其实恐龙肉尝起来应该有那么一点儿象鸡肉。2003年,古生物学家在一块儿霸王龙的腿骨中,发现了一些软组织。经过对比发现,恐龙的蛋白质组成跟鸡肉的蛋白几乎很类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恐龙肉吃起来很可能有点儿像鸡肉的味道。下次再吃鸡肉的时候,就可以和孩子玩一个暗号游戏。
我们还可以给孩子们讲一讲恐龙是怎么来的。其实,在十七世纪初第一批恐龙骨头被发现的时候,人们根本不确定这是谁的骨头。最开始,人们认为这可能是巨人的骨头,一直到了1841年,英国的古生物学家理查德·欧文爵士才用拉丁文给最早期发现的这些恐龙化石,创造了一个名字叫dinosaur。他有“恐怖的蜥蜴”的意思。
大朋友们也可以发动小朋友一起猜一猜为什么dinosaur的中文叫恐龙。在探讨查询的过程中,你们一定会享受这个过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