圩日|见证由热闹走向清冷的时光

这是我在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正是这篇文章获得了父老乡亲较多的关注和支持,从此走上不归路。
走,赴圩去
      前言:年关将至,每家每户都在准备年货,但是圩日还是要赴的,可以置办些自家没有的东西,这不,在外买了房要压年回不来的小伙伴嚷着要舔图家乡年味,于是有了我今天的亲自探访和拍摄。


      客家人的圩日,根据周围客家人的约成规定,一般是五天为一轮,依农历而定,分为逢“一六”圩、“二七”圩、“三八”圩、“四九”圩和“五十”圩,也有的是三日一圩,是“一四七”圩、“二五八”圩、“三六九”圩,两个相邻的圩场,它们的圩日总是相邻一天而不会重复,这样就能让买卖双方都有较多的交易机会。

买卖对联

      圩日这天,农户把自己生产的粮食、农副产品、日用品挑到乡镇所在地圩场去进行交易;小商小贩更是闻风而动,把城里的商品运到乡下的圩场上叫卖。需要购物的农民带上钱往墟里赶,叫“赴圩”。在圩场上双方买卖讨价还价地完成了交易。

热闹非凡

      我们这个小镇就是三六九圩,这不今天就是大年二十六,圩日,我也是好几年没回来赴圩了,趁今年休产假的机会在娘家住了好一段时间才有机会,现在请大家跟随我的脚步前往一窥。

      圩日,以前我们小时候觉得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啊。不过生活和交易都现代化之后,可能是大城市呆惯了,大型综合商业广场逛多了,现在的圩日也比以前冷清很多了,再回首觉得地方也好小了。平时的圩日我们大多看到“大妈、大爷”等奶奶爷爷辈的人,因为他们是留在乡村被称之为“留守”的人群,不像春节前的圩日,特别是年二十六是一年中最热闹的啦吧,大家都赶在这一天买年货,相比年二十九反而没那么热闹因为大家都准备在家杀鸡杀鸭,所以只是作为最后补充年货的日子,还缺什么就去补货。

农货市场

      以前的圩日上还可以看到有补锅头、驳煲底、焊洋锡的等等,还能在街上看到阉鸡的,客家人说的“结鸡”,现在都看不到了。

      小时候特别喜欢跟着大人赴圩,因为又可以买到好吃的,又可以有肉吃还可以看热闹,过年还有新衣服穿……

年货食品

      那小小的街区小时候总觉得绕啊绕还挺大的想要在每个摊位前都逗留,闭着眼都熟悉的路线和区块分布,那肉档,菜档,生禽档,土特食品档,衣服档现等各个区块已经约定俗成,大家都自发遵守相安无事,民风淳朴。现在觉得这个小圩场几步路就能走完,也没啥好看的,买完想要的东西就走了,只是每走几步路又会遇到个熟人,然后又勾搭几句,这样也是会花费比较长时间。

各种摊档

      旧时的骑楼现在已拆没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的楼房,楼房下面依然是商铺门面,只不过由原来的小百货变身为各种小型超市了,没有了原来古朴的味道。

      以前卖衣服的档口旁边那块空地是大年三十晚上用来放映露天电影的地方,犹记得小时候最盼望的就是过年,大年三十下午早早洗澡换上新衣服,早早吃完饭,搬张小板凳,约上要好的小伙伴就到圩上去排位等电影开映,90年代那时候看的还是黑白电影,一块幕布拉下来,用的是那种古老的胶片电影,幕布两面都可以看到影像,只不过背面看到的是反着的,胶片看完A面就有专门的人员换成B面接着放。那时候放得最多的是抗日战争片,铁道游击战、小兵张嘎、地道战等,记得最清楚的就是小朋友都喜爱玩鞭炮,单响炮,地老鼠,手持小烟花,有些调皮捣蛋的男孩子会趁你坐在那的时候悄悄的把点燃的炮竹扔在你座位下,如果你不幸没发现那就很可能新衣服会破个洞,然后自己还被吓得半死……

回忆满满的地方

      往事回忆一幕幕,只是再也回不去那些童真年代……

      平日里,中青年都外出工作,留下老人妇女儿童,所以平日里的圩场人气比较冷清,只有到过年前,外地的都回来了才显得热闹点。

流动区

      以前的偏远山区现在也发展成从最开始只有顺丰、邮政物流能到,现在中通、申通、圆通、天天,百世等所有快递都能进场了,人们也学会了网购商品,也会把自家的特色农副产品放在网上购买,如灵芝,黑糯米酒,客家特有的乌干,客家娘酒等。

      唯愿家乡建设越来越好,家乡人民生活节节高!

你可能感兴趣的:(圩日|见证由热闹走向清冷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