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好戏:一篇清淡的寓言

一首清淡的寓言,打8.1分吧。因为这首先应该是一部高于8分的电影。低于8分,是对这部电影有意的诚意和无意的野心的辜负,是对其他国产电影的抬举。当然,暂时只能刚好高于8分。


1.

黄渤不是一个有太多主动表达欲望的人。如果你把他和其他最近几年收获好评的新导演(或者说半路出家的导演)相比,比如陈思诚、徐峥、忻钰坤,你会发现这些导演更倾向于讲述一个结构丰富而巧妙的故事。但这个电影显然不是这样,它更像导演多年以来的一些个人思考,在有了足够的资源之后,决定将其拍成电影。如果他把这些思考变成小说,相信会表达的更好。

在看之前我认为,这部电影的底线应该会比较高,因为黄渤的审美在那里。他的悲悯之心、丰富情感、共情能力、灵巧思考、令人舒适的互动方式,以及对表达方式的严苛,我们平时已经从他的“高情商”里已经看到了许多。那么,有这些特点的人,在带领团队制作一个表达自己的作品时,其形式和内涵,都不会差到哪里去。

通常来说,一个创作者,不论是文学还是电影的,其第一部(完全独立的)作品最能反映出这个人的特质。至少从首部作品里,我们能看出这个人最强烈的表达欲望落脚于哪个点。《红高粱》里,人的生命力贯穿张艺谋后来大部分有严肃表达的电影;《甲方乙方》里的顽主态度,是冯小刚后来所有票房大卖电影的底色;《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少年的渴望与迷茫,至少在《太阳照常升起》和《邪不压正》里得到了重复的呼应;中年男人的危机,则不只是在徐峥导演的电影里三番五次出现,包括他只参演的电影,大都是讲述这个主题。

通过《一出好戏》我们也不难看出,黄渤思考最多的是人在群体和社会的变化中的变化,这是他最想表达的东西。特殊之处在于,这个主题非常宽泛和宏大,像一个艺术母命题,可能这个世界上超过一半的电影在本质上都是探讨这个命题。只是各有各的容器,各有各的视角。

黄渤的容器是【孤岛、资源匮乏、人群】,视角是回到原点,让人类回到原始社会。以思想实验的方式,让人类社会从零开始演化。这种方式似曾相识,好莱坞类似的关于考验人性的电影数不胜数。但黄渤想把问题问的更直白:我们真处在一个原始文明里,人和社会将怎样变化。而且他问的问题也更多:人、组织、社会相互间的关系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相互影响和发展变化的。他将人群抽离出来,放在一个最原始状态来观察,这种呈现方式具有寓言式的隐喻。

这种考察方式很危险。俗语说,人性经不起考验,但黄渤这么做了。你们没有为此感到诧异吗?一个平时待人温厚,处事圆润的人,竟然将人性如此赤裸的呈现出来。

没有阴暗面的人性,就像没有阴影的雕塑,不够吸引人。一个拥有悲悯之心的人,一定是他知道大部分人性的幽暗,所以能够表现出特别的包容,因为这不只是包容他人,也是包容自己。黄渤就是这样的人。前面所说的她的共情能力,很大程度上就是指这一点。

但黄渤有一个底色:他太注重平衡了。在平时,他是一个平衡人际关系的高手;在这部电影里,他用一些俗套的情感段落为残酷的剧情蒙上一层温情的面纱。他不够坏,不够彻底,人性的“恶”似乎总在“点到为止”的纲领指引下,适时停下来。


2.

天气有晴有雨,故事有惨剧也有欢乐和温情。天气和情节严格对应,当然是电影语言的需要。但全片的取景和色调偏冷,音乐基调偏凝重,导演对待这个命题的严肃程度和倾向性,是比较明显的。这部电影向我们泄露了一个走“搞笑”路线的“高情商”“国民老公”的悲悯情怀和思考审美。

是的,思考可以从审美上来评价。有的人的思考很漂亮,有的人的思考很无趣。黄渤的思考就像电影里乌蓝的海水、新绿的森林、还有淅淅沥沥的雨水,可以令人舒心和安稳,也可以提醒人:你有潮湿的角落。生活中和电影里,他的处理方式,都会回归到给人以安心上来。我觉得,这对于电影来说,不是好事。

部分过于简单的桥段,说教意味浓厚的台词,和与影片气质不协调的抒情,算是减分项了。影片的节奏和风格稍嫌杂乱,距离风格叙事还有很长的距离,当然,你也可以将它整体接受为黄渤的风格。黄渤的表演只能算是中规中矩,水平线以上。


3.

我相信黄渤以后拍电影的动作会非常少,因为正如前面所说,这个电影更像是把他多年来积累的思考都说出来了,这次讲的东西又指向一些人类根命题,足够宏大和富有深意;对于他的思考和表达,足够具有代表性了。这部电影所呈折射的野心,我觉得只是一个巧合,是导演的思考兴趣刚好在这一块。黄渤不是一个有太多表达欲望的人,他会把更多时间拿来自己琢磨。当然,我们会有另一个希望,他毕竟拥有众多优质资源,比常人拥有更好的表达渠道,如果他在以后把电影当做一个主要的表达手段,我们乐见其成。


公众号:Dadalu101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出好戏:一篇清淡的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