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那些事儿】(十四)天下的孩子都一样可爱

贫瘠的物质生活是这儿的常态。

杭州的班主任最担心的教室垃圾问题在这根本不用费心思,因为没有孩子吃零食。教室后面的三个垃圾桶只有一个会出现塑料袋,其他两个一整天都干净着。孩子们除了一日三餐产生的垃圾,别无他物。

贫穷与孤独,看起来最能摧毁一个人的两样东西,并没能毁灭孩子。来之前根本想不到,在这样一个地方,几乎不发生偷盗的事情,出租车上摆在外面的零钱,超市柜台上忘记收进去的钞票,没有人会去拿,每个人对于一件东西是否属于自己,有非常明确的认定。在杭州时,时不时要处理的寝室失窃、同学吵架、与老师顶嘴对骂的事情,我在这里一件都没遇上过。走在校园里,好像回到了民国,那个教师最受尊重的时代,路过的每一个孩子都会恭恭敬敬地问候你,你真的有一种“先生”的感觉。

一句“老师好”,微不足道,但其中的道理又极深,两三言不能蔽之,只觉得在一座充满“老师好”的园子里,有一种“师道尊严”。老师爱孩子,天经地义,孩子爱老师,是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成功。尊师重教,是一个并列短语,还是一句时间上存在先后抑或因果关系的句子——“尊师,而后方能重教”,各人有己见。我原先并不觉得这些句子有什么大的作用,各人为着良心做好自己的本职,天下已经够太平。到了这,才晓得那些发自内心的尊重,叫先生砥砺德行,不敢懈怠。

父母外出的岁月里,孩子们会孤单,我在他们的文字里看见过那种深深的落寞,但这并不让他们抱怨,他们只是更珍惜。更珍惜身边的亲人,在空落落的屋子里体会彻骨的“相依为命”;更珍惜短暂的相聚,对父母突然的归来欢呼雀跃,可以在作文里写好几天;更珍惜同学,同窗的日子,有兄弟姐妹的情谊。我看见很多孩子上下学一道,路途遥远,山里的冬天又寒冷,两人依偎在一辆小车上回去,好像那辆车就是一个家园。突然很感激学校教育这种方式,原来只想着它能让东部沿海地区的独生子女学会与人相处,现在看来,它也帮中西部偏远地区的孩子抵御孤独——这是很紧要的事。


帮家里干活

孩子们的零钱用度很少,很多家庭需要国家补助和社会援助。在家的时候看电视上报道中西部留守儿童,虽有感动,也觉着有夸张成分,苦成那样,怎么活得下去?亲眼见到才发现,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已算幸运,至少双亲俱在,更有那么多连家都没有的呢。

那天录入资助学生信息,两个班上,父母双亡已成孤儿的有好几个,父亡母嫁或不知去向的都记不清了,还有失去了父母,家中有生病、瘫痪的老人要照顾的。下了晚自习,披着夜色回家,还要揭开冰冷的锅台给老人做饭。谁能想到,他们自己尚在需要被关爱的年纪。那些父母外出务工,总共赚的三千块的孩子不交申请救助单。在这里,他们是幸福的孩子,空无一人的屋子里,至少还留着他们对家的念想。


认领衣物

紧巴的生活用度叫孩子们习惯去珍视拥有的一切。入冬以后,有一位好心人捐赠了许多新的羽绒服,我看到孩子们领了衣服脸上幸福的笑容。那一周的随笔有孩子写了这件事,他没有去领衣服,让给了更需要的同学,但他感谢那个未谋面的捐赠人,并告诫同学们都应该好好读书。那个好心人据说是一个外出的民工。这事细想起来真令人感慨万千,从这走出去的人,在这渴望出去的孩子,心里都有爱。

你可能感兴趣的:(【支教那些事儿】(十四)天下的孩子都一样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