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涅阳三水
两篇课例反复读了又读,他们的共通之处,就是把学生的朗读落实得比较好。
老师课堂上的教学行为,离不开读,从读中质疑,在读中寻找答案,在读中懂得课文表达的内容和情感。
读,一直是于老师贯穿课堂教学的线索,从读的方式,到读的面积,从读的要求逐渐提高,在读中完成了对内容的理解,对情感的体会,对中心主旨的把握。
这样重在读的课堂,一直在引导,启发学生去读书,把书读好,读懂,读得津津有味,读得妙趣横生,这样才可以称之为教学艺术吧。
这次的课例研讨,交流的是于老师“重感悟”的教学艺术,那么在这两篇课题当中,于老师是怎样引导学生进行感悟的呢?
我们首先来看《狐假虎威》,对于词语的意思是怎么样感悟到的?
比如《狐假虎威》这个题目中“假”的意思,学生要怎么样才能理解呢?
生(念):狡猾的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
师:你能不能把这句话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生:狡猾的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
师:对!这一句话,就是“狐假虎威”的意思,这样看“假”在这里的意思是——
师:假的!狐狸的威风是假的,老虎的威风是真的!
这样的一个过程,学生是借用了自己学过的知识来理解的,很真实,但是这样的概念是错误的,于老师又是怎样处理的呢?
师:咱们查查字典,看看假有没有借的意思?
生:“假”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不真实,一个是借用,这里的“假”是借用的意思。
师:狐假虎威的“假”是借用的意思,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了。
这样的做法,把学生的学习,从已经学过的知识上,转移到工具书的运用上,就在无形之中把学生的学习进行了调整,也让学生意识到凭借以往的经验是行不通的,要借助工具书才能实现。
。。
在《惊弓之鸟》当中,于老师对于词语又是怎样引领学生理解感悟的呢?
比如对“孤单失群”的理解。
师:“孤单失群”是什么意思?
生:孤单失群就是离开同伴,失就是离开,离开同伴,就剩自己了,所以孤单。
师:这个词语我们是怎么样理解的?
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的。
这样的教学过程,于老师不是单单的把词语的意思书写出来,而是让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理解,也就应和了那一句,“授之以渔”的方法。
联系上下文是理解词语最根本的方法,这也是一种授之以渔的教学技巧。
古人说的那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认真读书了,就能够理解词语,也能够理解文章的意思了。
这所有的“渔”,都是在读的条件下实现的。
。。
于老师又是如何一步步引导着学生在课堂上实现这样的读呢?我们来关注于老师关于读的言语。
关注到这个层面,无法不做一次文抄公,我们来看看两个课例中,于老师引导读的句子——
现在我请小朋友读读课文,看看能不能把生字读正确。
谁能看着图,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每个人先练习一遍。
这位小朋友讲得多清楚,声音又响亮,可以成为故事大王。
仔细读课文,课文中就有一句话把这个故事概括出来了,也就是说把“狐假虎威”的意思说出来了,谁能找到?请画下来。
咱们认真读读这个故事,要读正确、流利,要读懂,读出感情。
最后一个“我”字,要拉得稍长一点,而且要读出问的语气。
大家看看怎样读?用什么样的语气读?才能把老虎蒙住。
读出点味来了,但还要注意表情,请大家把书放下,看于老师读。
读书不是让听的,是让看的。于老师这一点的做法,最让我佩服。
于老师略带夸张的语气,加上适当的手势和表情,肯定是读得有声有色,不仅是于老师课堂上的学生还有捧着书本的我们,都会发出了会心的笑声来!
于老师的师范朗读,不仅仅是自己理解,更重要的是如何引领学生读书,从表情到动作,从声音到肢体呈现,这都是需要看着的。
反思自己,在课堂上,总是让学生看课文听老师朗读,从来没有过让学生看着自己朗读。
这样的反差,实在是种巨大的冲击,读书,也可以是看着的。
。。
请仔细读一读,过一会儿,我请几个小朋友,把这两节写的故事表演一下。
各位导演看看狐狸和老虎谁在前,谁在后,为什么?请读书,根据书上的要求指导。
同学们,不,各位导演们,对他们的表演有什么意见吗?
看了表演,我想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这些词大家都懂了,再读的时候,一定会读得特别有感情,大家读读看。
先看看“寻找”在哪一句话里,找出来读一读。
老师干什么了?谁能用上“寻找”说一句话。
从读书到演书,从读书到说话,于老师把读书带来的各种效应,在无形中渗透到学生的心里。
这是一种阅读课的技巧,也是语文素养的拥有性呈现,是每一个语文老师应该具备的能力啊!
。。
下面这几句话,则是另外一个层面的语言表达,是直接告诉学生课堂上的读书,究竟是如何展开的,有哪些要求。
我们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读书,又是如何引领的呢?
语言的匮乏,是我们最大的通病,从于老师这里学习如何说话,也是最重要的功课之一。
字认识了,就可以读书了,首先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要做到这两点,第一精神要集中,要眼到心到口到。第二,哪一句读得不流畅,要反复练习几遍。请打开书,我们先读读第一二两节试试。
读书还要边读边想,要想想词语的意思,理解课文的内容怎样理解词语呢?主要的办法就是联系上下文,有些词语的意思,课文中就有,只要认真去读就会知道。
你读书不仅字字入目,而且标点符号也入目了。不仅入目了,而且动脑子想了。
联系上下文是理解词语最根本的方法,只要我们认真读书,做到眼到心到口到,就能理解词语和文章的意思。
读书要做到眼到心到口到,要读得正确流利,这还不够。理解了,还要读得有感情,这个要求更高了。能读出感情来,就不仅证明你理解了,而且说明你学得相当不错了,怎样读得有感情呢?第一要学会过电影,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第一要读出感情,第二要想象人物的身份,体会他们的感情。
你读得不错,表情也好,两眼都直了,看样子被惊呆了,请你到前面来,读给大家听听。
他的经验太丰富了,他知道受过箭伤的燕飞得慢,这是最重要的一步,所以当他看到这只燕飞的得慢的时候,就断定他受过箭伤。魏王为什么看不出来根本的原因,是因为他没有这个经验,这就告诉我们,知识越多,经验越多,认识能力就越强,就越聪明。
对学生的读提出要求,对学生的读进行评价。
多元性评价,丰富的评价语言,是当下语文老师最应该具有的一种教学元素。
在我们学校,领导还打印了一些课堂语言评价的句子,发放在每一位语文教师手里,要求在课堂上运用。
在于老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中,对学生的评价语言,不仅有对读内容的肯定,对读的方法的肯定,最重要的,是对读的本身的肯定。
。。
两个课例,无论哪一个在读的方面都是可圈可点。
因为读,有语文学习方法的输入;因为读,有语文学习要求的通达;因为读,有语文学习技巧的抵达;因为读有学生成长的引领;因为读,有学生表达的肯定;因为读,有学生价值的实现。
语文学习,无非就是对于词语的理解,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对中心思想的通晓,所有的这些,都是通过读来实现的。
读,是语文学习至胜的法宝。
有了读,课堂就生机勃勃;有了读,课堂就异彩纷呈;有了读,课堂就拥有了教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