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嚣而又沉默的大多数


权力即话语,权力又是个好意思,所以的确有不少人挖空心思要打进话语的圈子,甚至在争夺话语权。

再争辩就要涉入某些话语的范畴,而这些话语,就是阴阳两界的分界线。

之前的经历,家教和天性谨慎,是我变得沉默的起因。至于沉默的理由,很简单,就是信不过话语圈,从我短短的人生经历看,它是一座声名狼藉的疯人院。

一级是圣贤的话语,这些话语是自愿的捐赠,另一极是沉默者的话语,这些话是强征来的税金。

尊卑有序是永恒的真理,但你也可以不听。

阿加莎-克里斯蒂式的推理,一个脾气暴躁,动即使用牙齿的人,尚且不肯吞下别人的肉体,看起来很有力量。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不幸就是有些人完全拒绝新奇。


在人人都可以发声的年代看沉默的大多数,滋味清奇。知识分子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焦虑和责任,他觉得他必须为这个时代做些什么,留下点什么。我没有这种觉悟,所以我不是知识分子,我只能懵懵懂懂的仰望着大神们,惊叹于他们丰富的精神世界。

王小波说他想要申明他的态度,与世的态度。明白一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这两样我都很喜欢,所以接收过来,准备用我余下的时光和榆木的头脑来去理解和践行。

明白一些道理,需要足够的理性,而理性这种东西,并非天生,要读很多书,经很多事。因为他在那个圈子,所以去论那个圈子的是非,而知识圈在历经几千年的“反智”统治禁锢,变得不太敢说真话,变得不自觉的说一些奉承话。


去伪存真,这是个大话题,暂且不论。至于道德判断,也不是现在的我力所能及的。王小波有知青下乡的经历,也看了很多书,都被说没有生活,后来他分析了下,准确的说应该是没有苦难生活。但作家就一定要历经苦难么?

苦难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深刻中更容易发现理性。倘若不经历苦难就能明了自己的心意,岂不是更好?人性总是趋利避害的,没有几人想要坎坷一生,也不能所有的滋味都尝过,那一生是不够用的。

里面也有谈到过一个词,离群索居。内向的人对这个词应该是很有感觉的,和他人保持距离,有空隙自视自省,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去看待周遭的人和事,慢慢修出自己的行事风格。虽然它念起来很孤独,但实际并不意味着孤僻,亚里士多德说过:离群索居者,不是野兽,便是神灵。

另一件事便是有趣,这世间有趣的事很多,有趣的人很少。在有趣这个点上,我们应该向猫看齐,这个物种一直保持着优雅、高冷和好奇心。以前一直不太能理解什么叫“好奇心害死猫”,因最近吸猫大热,看了几篇关于猫的研究报告,猫对于所有他未知的事物都报以好奇,都或多或少会去观摩尝试一番。

你可能感兴趣的:(喧嚣而又沉默的大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