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项精进_日本制造兴衰史

2008年金融危机后,各国企业都遇到了经营上的困难,能不能再激烈变动的经济周期存货下来实现长期持续发展是好企业与差企业的重要区别。

稻盛和夫创办的京瓷就是这样一家好企业。1959年创立了生产精密陶瓷零件的京都陶瓷,也就是京瓷,到60年后的今天,京瓷早已成为一家全球化的公司,在中国的上海、东莞、天津都有制造基地,而且生产范围扩展到电子零部件、打印机、复印机和太阳能电池等,中间稻盛和夫还以京瓷为根基创办了第二电电,涉足到长途电话和移动通信业务,后来也成了日本第二大通信营运商。京瓷的商业帝国已经遍及从材料到元器件零部件,从机器设备的制造到通信服务等多个产业链,这种跨度在全球也不多见。60年间,京瓷持续成长,而且跨越了N次经济周期,度过了几场经济危机,能有这样的成绩必然不是靠运气,一定有经营上值得中国企业学习的地方。

经济周期与制造业强国的关系:

当年日本的制造业也和今天的中国制造一样,把美国逼得动用各种非常手段来打压,中国大妈抢购黄金完爆华尔街空头这种故事其实在80年代的日本老太太身上也经常发生。日本老太太到美国旅游都是说“这楼不错,咱买了吧。”日本也曾经号称买遍全世界,欧美对日本游客也和对待今天的中国游客一样又爱又恨。

所以日本战后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经济兴衰过程对于今天的中国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

1945年日本战败后,开始恢复经济,刚战败的日本,经济非常困难,经过常年累月的战争,日本国内的工厂、运输设备、基础设施大多被损毁了,这期间海外的日本人大量回国,出现了通货膨胀和粮食危机,当时的日本就是一片废墟,一无所有。一无所有的人最渴望富裕,这成了日本人从这片焦土里奋起的原动力,日本老百姓发扬东亚人吃苦耐劳的精神,为了追求富裕拼命去工作,创造了日本经济的世界奇迹,战后迅速恢复建设了基础设施。当然这个过程中,外部环境很不错,50年代的朝鲜战争,联合国军在朝鲜半岛上跟中国志愿军打拉锯战,而且持续了接近3年的时间,联合国军的后方物资、补给都由日本提供,有这个巨大的需求拉动,日本的生产迅速恢复,对日本经济恢复的帮助非常大。1960年,日本政府发布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大幅提高国民 的生活水平,1964年,举办了东京奥林匹克运动会,这届奥运会和1988年汉城奥运会、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一起,并成为是国家崛起象征的奥运会。为了奥运会,贯穿日本东西的大动脉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快速完成。1970年大阪世博会开幕,这期间的电视机等家用电器普及,电气化时代来临。稻盛和夫成立的京瓷,在60年代的主营产品就是给显像管电视机生产陶瓷绝缘体。60年代的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尤其是出口,开始迅速提升。但是没想到到了70年代,快速增长的日本经济遇到了一个大转折,1971年是所谓的尼克松冲击年,美国因为连年的贸易逆差放弃了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土崩瓦解,在这之前的20多年里,日元的汇率被人为控制在360日元换1美元的水准上,这个比例导致日元被大大低估,相当于压低了汇率,很利于出口,所以日本企业60年代的出口才做得风生水起。但美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后,汇率开始浮动,这必然带来日元的升值,习惯了在原先的汇率底下出口的日本企业,不得不改变经营方向,日元升值,没有成本优势了,该怎么办?

——转方向调结构。日本企业为了维持商品价格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一方面想方设法削减成本,另一方面也认识到,不能纯靠价格战,必须打一些差异化,尤其时要提高产品质量,逐渐做出强势品牌。这么一思考,日本的产业结构等于被迫往高附加值的方向转变了。这个过程里,自然有很多企业被淘汰,就跟今天的中国制造一样,但整体而言,日本经济仍然是持续增长的,收支的盈利情况并没有改变。

中国这几年的转型升级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几家欢喜几家愁,虽然好多公知型经济学家大喊中国制造业全线崩溃,中国制造外强中干,只会做廉价劣质品,成本一高就玩不转了,但实际情况是,这几年不少企业转型成功了,当然也死掉了一批企业,任何转折都不是所有人都能不掉队,转型成功的企业会继续往前走,把中国制造提到更高的水平,当年日本走的就是这样一条路,外部环境的恶劣,反而激发出日本企业升级日本制造的潜力。

当然,70年代外部环境的收紧,并不只是汇率这一点,还有石油危机。中东产油国限制原有产量,导致原油价格飞涨,可想而知,这对日本制造企业造成多大的成本上升压力,当时各企业对外出口订单急剧减少,日本产业界陷入了巨大的混乱。稻盛和夫和京瓷是如何度过这段危机呢?经历了成本飙升的阵痛,日本企业艰难的走了出来,完成了竞争力的脱胎换骨,日本从生产链家山寨品,变成了著名的电子工业、汽车工业强国,科技含量大幅提高。这也让日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继续扩大,到70年代的后半期,美国开始搞贸易摩擦,也跟今天中国当下情况特别像。后来在美国的强硬要求下,为了修正贸易失衡,日本主动限制了钢铁、汽车对美国的出口,同时主动降低关税,增加对美国的进口。

那日本呢制造业怎么办?---日本企业发现,日本制造的产品想出口到美国难上加难,那么干脆去设厂吧。日本企业这个阶段通过投资到美国本土的方式,让日本制造在美国本土制造绕过了国际贸易,直接实现了本土化生产,当然,这样税收、就业就都留在了美国,老美自然喜笑颜开。70年代的日本,采取了浮动汇率制度,虽然导致了日元的升值,对日本企业造成了一些巨大挑战,但也因为日元购买力更强了,带来了进口成本和海外投资成本的降低。日本这个时期增加了进口量,老百姓生活水平开始大幅提高。投资成本降低,让日本国内的资金开始留到海外去搞投资。所以日本抓住日元升值的时机,大幅提升了日本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到这,基本是一个后发国家国运一路上升的故事。之后,好运气用完了。1985年,美国笔者日本签订广场协议,要求日元进一步升值,到1995年的时候,日元甚至创纪录的升到了79日元兑1美元,这对日本企业来说,出口成本优势几乎没有,但日本企业几乎是从干毛巾里拧出来水,居然又从内部管理上挖潜力,找到了节约成本的办法,典型的像丰田的零库存管理创新,就是用非常极端的方法去控制成本。不过,广场协议还是带来了巨大的负面效应,日元升值了,会有豪赌资金从海外流到日本本土,同时,美国在广场协议里还要求日本开放金融市场,实行比较宽容的金融政策,这样钱进来的更多了,包括很多华尔街的资本。从80年代后期开始,天量的资本进来,导致日本经济过热,到处都是投资投机活动,特别是对股票和土地的炒作,不少制造企业发现,制造业就是个辛苦钱,还不如去搞金融炒房,于是就缩减投资,加入到投机泡沫大军。这就导致日本的城市地价迅速飙升,曾经有段时间东京23个区的地价足以买下整个美国国土。没有实体经济的支撑,泡沫经济理所当然持续不了太久,早晚要破灭。所以,90年代的时候日本为了抑制经济过热,出台一些打压政策,泡沫本来就不堪一击,一打压就破了,股价房价暴跌,参与炒作的企业负债累累,日本经济轰然崩塌。在日本企业一股脑区炒泡沫的时候,稻盛和夫的京瓷集团绝不依靠投机获利,一如既往的专注于主业,只赚自己该赚的辛苦钱,所以没受影响。整个90年代,日本哀鸿遍野,日本人称为失去的十年。只不过他们没想到的是,2000年代也是失去的十年,2010年代还是失去的十年,30年过去了日本经济还没起色。

国运一旦开始崩,收都收不住,90年代经济泡沫化后,日本元气大伤,本想好好恢复,2001年又赶上美国的IT泡沫破裂,IT产业和电子工业息息相关,以电子工业为中心的日本产业界又遭受了致命的一击,再次被重创。美国互联网泡沫后,日本经济的创伤经过几年的缓和,眼看就要愈合,却在2007年美国又引发了金融危机,再次造成了全球萧条。这一次日本企业真奄奄一息,连索尼、松下等老牌企业都不行了,日本电子产业地位现实被韩国取代,现在又逐渐被中国取代。这就是日本经济战后60年走过的历程。从整个过程我们能看到一个国家的产业和经济周期的关系有多密切。

你可能感兴趣的:(六项精进_日本制造兴衰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