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见父母不超过12次——我童年的“中国式家庭教育”是福是祸?

Hello大家好,我是阿微,一个二十啷当岁的北京大妞,很高兴能和你聊聊。

看到这个话题之后,我原本因为工作996,实在是忙到没法写,但是关上这个页面之后却又总是想起来这个让我思绪万千的题目。所以我还是决定连夜写一篇,不是为了别的,就像把积压在心里的一点想法和大家聊聊,分享一下。

我的家庭

我是个土生土长的北京大妞,父母都属于当年上过大学、大专的人,文化程度在那个年代已经算是非常可以的了。

但是由此而来的就是工作繁忙。

我父亲是个会计,众所周知,对账是一个非常艰难的活儿,什么时候有新的进账就得加班加点地算。同时,他又兼管公司的一些行政事务,时不时还得飞机火车地全国各地出差。所以我父亲下班从来没个准点。

我母亲是个服装设计师。她后来和我讲,在那个年代,人们赚的普遍不多,能愿意省出钱来买时尚衣服的人少之又少,因此她为了赚些外快,还会在下班后做点裁缝针线活儿。

总而言之吧,我爸妈常年不着家,把我放在姥姥家,让姥姥带着我。也正因如此,我和姥姥非常亲近。

也就是每个月月末,我姥姥总会气急败坏地给我父母打电话:“孩子你们还要不要了!啊?你们再不来,孩子都得不认识你们了!快,别废话,明天周末,都给我滚回来。”

第二天,我爸妈才会提着好茶叶、熟食之类的吃食,灰溜溜来见我姥姥,顺便领我出去玩一天。

我的感受

说实话,小时候我倒是没觉得这种生活有哪儿不好。

姥姥是老师,所以,我的学习从来不用愁,又不会的问题姥姥都能轻松解答。

爸妈工作狂,所以,不仅没有唠叨和棍棒,还会给我买最时兴的零食和玩具。

我当时也是粗线条,完全没觉得“父母缺位”、“童年寂寥”,反而格外爱我的姥姥和爸爸妈妈。

后来,为了能把我的切身体会和“中国式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我特意去查了查。

有研究给“中国式家庭教育”列了几个特点:“多物质少时间”、“重智商轻情商”、“重结果轻过程”、“过多注重己愿”、“极端教育态度”、“棒喝教育”。

而我只讲一讲“多物质少时间”这一点吧。

百度百科上这样讲:

一些人以为所谓的家庭教育就是为孩子报各种课外班,给他们请最好的老师,培养他们的各种特长。但他们自己却没有什么时间陪孩子一起聊聊天,一起做做游戏。殊不知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亲子”互动,没有了爸爸妈妈亲身参与的家庭教育实际上已经变得名存实亡。

我爸妈的确陪我的时间很少,但是我却深刻感受到他们是爱我的。

我想,只要像我父母一样对孩子加以引导,就能避免“没有亲子互动的家庭教育”。

我记得很清楚,小时候爸爸妈妈送给我一个兔子毛绒玩具。它有一个很特别的点就是有录音功能。

爸爸妈妈大概是在楼下车里给我录好了音,才上楼送给我。

“乖女儿,爸爸妈妈爱你”、“我们约好啦,下周一起去动物园看长颈鹿好不好?”、“乖崽有什么想说的,也可以和兔子先生说哦”......

我每周回家按一按兔子的小手,兔子都能说出新的话语。

有时候是很近的耳语,有时候又像是电流处理过的稍微有点变化的声音,但是只要听一个字,我就知道这些话出自我爸爸妈妈之口。

说实话,现在想想,世界上最浪漫的父母也大抵就是我爸爸妈妈这样的了吧。

现在科技这么发达,孩子的内心又善良敏感。只要你有心,只要你用心,孩子哪儿会感受不到你的爱?

无论是在奔波途中给孩子打一通视频电话,还是和老师合作给孩子准备一个小小惊喜(无论是卡片,零食,还是小玩具),只要让孩子的点滴生活中有你的身影,孩子被你的“缺席”刺伤。

这里是阿微,倾听你的故事。

我一直都在,欢迎随时私信~

你可能感兴趣的:(1年见父母不超过12次——我童年的“中国式家庭教育”是福是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