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费孝通《乡土中国》几个关键词的辨析与思考(一)

《乡土中国》作为一本社科类书籍,它不同于费老的另外两份调查报告,它不是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从具体社会里提炼出一些概念。正如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殊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关于乡土本色

中国人无论去往世界哪一个角落都不忘在泥土里播下种子,长出蔬果。这个乡土性的思想是根深蒂固的,“土”自然也就成为了乡下人的命根。说来,对乡土性的依恋是离不开小农经济的,小农经济的最大特点就是自给自足。

而我们的小农经济历史久远,上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自耕农经济,直至1840年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才导致小农经济开始逐渐解体。

关于法理社会和礼俗社会

这里我们主要是以中美两个典型的国家为例,很明显前者偏法理社会,后者遍礼俗社会。这里并不是要讲这两种社会形式的优劣之分,毕竟都是基于本国的环境生发出来的,没有好坏之分,只是适不适合。

法理社会指的是社会体系中由完善、全面的法律来制衡社会各阶层的矛盾,并以法律作为国家和社会的管理手段。美国作为殖民地国家,最早是欧洲人来北美拓荒,面对这个一个荒蛮的陌生人世界,只得靠法律打服一切。

礼俗社会是相对于法理社会而言,从社会秩序维持的角度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人的行为受传统的约束。这里所说的“礼”主要是讲约定俗成的一种规范,人服礼是主动的。

“礼”不靠外在的权力维持,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我国作为原住民社会,本来就人多地少,从而导致了人们聚村而居。在这个聚落中大家相互帮持和约束,慢慢地也就形成了稳定的熟人社会。

关于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

差序格局作为乡土中国的一种典型社会结构。一谈到它,肯定是离不开“私”的问题。还记得刘子超做客圆桌派时,主持人窦文涛问到:“作为一名旅行者,你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你觉得不同国家的人本质上有区别吗?或者国人相对于其他人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呢?”

人在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国人相对而言最显著的表征就是不管闲事。听到这,各位是不是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我想到的就是“各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这句诗,它在时间长河里确实作为了许多国人的信条。

这个也没有对错,虽然在现有道德下它还是不太能够拿到明面上来说,但其也是我们先祖们在艰苦的环境下得以自保的本能选择。

差序格局也就是以“已”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像水里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而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社会关系的广博与亲疏除了与血缘关联外还有中心势力。

谈到团体格局,我们不得不先提一下个人主义。个人主义是一种道德的、政治的哲学,强调个人的自由和个人的重要性。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平等观念,即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另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杀个人,只能在个人所愿意交出来的一分权利上控制个人。

团体格局就是在个人主义基础上构建的社会结构。它是由若干个人组成的团体,团体有一定的界限,不能模糊,一定分的清楚。团体中的组别和等级分别也是事先划分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阅读|费孝通《乡土中国》几个关键词的辨析与思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