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生活历练让我充分认识自己。所谓“认识”就是从一开始的自视过高到全面接受自己的平庸和普通。我想绝大多数人与我一样,在开始时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意气,总以为自己能力,天赋比别人高,想法比别人正确,假以时日自己一定能站在金字塔尖上傲视群雄。
一句常用来嘲讽人不自量力的俚语是“撒泡尿照照你自己”。时间就是那泡具有“照妖镜”性质的尿,它洞穿一个人精心打扮的外在伪装,将“丑陋”的内在本质显示出来,就以我而言,我不愿面对的“本质”是平庸,生活让我们发现,没有任何一个领域我具备超越他人的天赋,更可悲的是,在很多有价值领域,我的顿悟是别人的基本点,也就是我必须花费九牛二虎之力才能达到他人扳个手指头就能完成的事情。
统计学表明绝大多数个体都位于平均水平。这意味着在任何领域,绝大多数人都属于资质一般,以身高为例,全国十四亿人就出了一个姚明,在现今大火的直播领域,独占鳌头垄断几乎一切交易量的就是薇娅和李佳奇两人。天赋就像彩票,中大奖者最多就一两人,所以绝大多数人在绝大多数领域表现平平是正常现象。
问题在于在激烈的竞争下,人们对自己乃至自己子女资质平庸的焦虑正不断的灼伤自己。特别是父母对自己子女的平庸似乎更难以接受,因为他们自己平庸,人生没有做出显著成就,于是把价值实现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并投入大量资源在子女的教育上,当发现子女像自己一样平庸,并没有展现出任何过人之处时,父母就会相当的失落。一位深爱自己女儿的父亲这么说:我对女儿成绩很满意。女儿是个平庸的孩子,不具备研究高深知识的,但不意味着不能精彩的过自己的人生。
这位父亲表达出一个普遍偏见:资质平庸就做不出伟大成就。“平庸”带有一丝贬损的意味,我们应该换个角度,用“普通”这一中性词来替代它。上面那位父亲的话,在表达出对女儿的爱同时也显露出一丝失落,这一负面情绪的展现就是因为“平庸”一次,如果换成“普通”那么他的失落之情就不会那么明显。统计学研究表明,几乎在一切领域中的个体,其特性都显示出正态分布特性,也就是特别好或特别差的个体数量相当少,绝大多数个体都在平均值附近波动。
所有从概率上看,我们和自己的孩子极有可能落入在平均值附近。这意味着我们一出生就注定资质平平,所以摆脱“平庸”第一步就是换一个词,例如用“普通”来描述自己和孩子。你也许会嘲讽,这不是偷换概念吗。我明确的告诉你:不是!词语的选择对人的思维和心理有严重影响,对同一概念,选择一个词等同于背后捅一刀,选另一个词相当于春风化雨,因此摆脱“平庸”首先要改变你对它的贬义看法。
改变这个世界的主体是普通人。不可否认历史某些超级天才在灵光一动后改变了世界,例如开启现代科学系统的牛顿,天才数学家高斯和欧拉,但这类几百年都难以出现的人物实在太少,如果世界必须依靠这些天才才能发展,那么我们绝不会有现在这般生活景象。
如果仔细观察,一些公认的天才级人物在早期似乎并没有展现出太大不同。最典型的是爱因斯坦,在学生时代成绩时常垫底,毕业后也找不到好工作,最终还是靠些关系进入专利局做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职员,在他“成就大业”前,你说他是天才,他身边人一定会觉得那是个“无厘头”的笑话。创造电灯的超级发明家爱迪生似乎也没有展现出“天才”特色,寻找灯丝材料时,他用最笨的方法,也就是排除法,缓慢而烦琐的尝试,排除几千种材料后才找到钨丝。
爱因斯坦和爱迪生这种老掉牙的例子驳斥了普通人“不具备研究高深知识的能力”这一结论。事实证明很多“高深知识”都由普通人通过厚积薄发的方式作出重大贡献。获得过”数学诺贝尔奖“也就是菲尔兹奖的大数学家蒂莫西.高尔斯在它的通识著作《数学》中讲到了求学的系统性,特别分析了为何很少看到杰出的女性数学家。他提到不是女性在智商上比不上男性,而是长期的歪曲观念埋没了她们在科技领域的上升之路。很多父母和老师认为女生在初中之前可以领先,但在高中以后,因为”智力跟不上“,所以数理化不行。这种错误观念导致家长和老师没有对女生数理化方面的能力增长予以重视和投入,危害更大的是,女孩子自己相信了这些错误的认知,认为自己的智力确实不适合搞”数理化“于是自我放弃努力,进而形成”自证预言“效应。
任何知识与技能都是一个严密的逻辑自洽体系。以让人感觉畏惧的数学为例,很多人对数学的认知停留在奥数层面,于是认为数学就是大开脑洞,搞一系列神乎其神的思维技巧,在高尔斯看来数学其实是环环相扣,一层托一层的逻辑体系,每一个概念和定理都是登上数学大厦的台阶,你必须一步步走,一旦某步踏空你就会摔下来。因此学习数学的难度在于某一块没能吃透,后续学习就进行不下去,它像一台精密机器,一个零件不转,整台机器就罢工。上了高中后数学的知识密度增大,难以理解的概念和定理经常出现,一旦有一点吃不透,逻辑缺失就频频产生,经过多次挫败后人一泄气,后面就干脆放弃。
天赋好智商高是杰出的有利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脑子聪明,对复杂概念或操作理解掌握得快,在进度上自然会比其他人快一步,但知识体系的庞杂让一时的速度快毫无作用,就像博尔特速度再快也不能在马拉松中获得冠军。即使智商平庸,但对一个基本概念多看几次,一个基本操作多练几次,无非是比天赋者多花一些时间,最终两者都能抵达相似水平,这也是为何绝大多数数学家并非都是高智商的天才。高尔斯发现即使在数学这个高深领域,最聪明者并不是最后的领先者,持续聚焦自己时间与精力的最坚韧者更接近成功。一切学问或技能皆是如此,不是你能不能做的问题,而是你愿不愿意做的问题。
任何像你我这样的普通人,未来同样有无限可能。人是唯一具备通过学习来实现提升和进化的动物,每一个正常人都有是自己无限提升的物质基础,那就是一颗能健康运转的大脑。大脑真正强大之处不在于硬件运算速度快,而在于运行其上的软件功能十分强大,所谓”软件“就是通过后天学习,在大脑中建立一系列严谨的逻辑体系和思维能力,这些能力反过来指导身体与环境交互并获得好结果。
因此人与人的区别不在于起始时的硬件强弱,而在于未来能否持续通过知识输入来实现大脑软件的升级。更重要的是升级没有上限,只要你愿意持续学习,你认知能力就能保持提升状态。人生本质是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刺,最终成绩取决于跑量的积累而不是一时速度的快慢。
保持学习的理性乐观主义是突破平庸走向杰出的关键。女孩子不行,普通孩子不幸,童年受过创伤不行,人过了xx岁不行,倘若使用这些静止的,死板的观念应对流动的,变化的人生状态,那失败是必然。太多有限的,作茧自缚的观念充斥我们的话语体系从而反过来影响我们的思维,因此如果不仔细甄别,人很容易被这些悲观主义论调攻陷,并为自己无所作为找到借口,并心安理得的认定自己一无所成是因为能力平庸所造就。
物理和生物学规律使得群体绝大多数个体都处于平均水平,突破这种限制的最好办法就是持续自我教育。就算回到最简单最本能的事情--吃,都有”一口吃不成胖子“说法。过分的被资质,天赋所束缚,就会让你任何学问学不会,任何技能练不成,最终过不好这一生,这又进一步验证种种”不行理论“。最要命的是你会把这种观念传递给下一代,你会为孩子天生不够聪明而焦虑,忽视对孩子长期细心的教育和培养,最终让孩子也陷入到平庸的旋涡。
摆脱平庸并非就是要搞出惊天动地的大成就。只要你持续自我教育,让自己的认知和技能突破过往的自己,在特定领域能拿出一些作品,或是建立起自己独到的认知,如果你还能通过自己的能力培养挣到一些钱,让自己和家人日子过得好一些,那你就已经突破平庸。杰出并非一定要占据舞台中心,让自己成为聚光灯的焦点,只要你不断的成长,不断的改变,不断的突破昨天的自己,那你就是一个杰出的人,一个能给自己和他人更多可能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