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余华《一九八六》有感

读余华《一九八六》有感


大地应该是什么颜色的?绿的树,红的花,蓝的天,白的云......?一场大雪过后,只有白色,干净,纯洁,让人放心。当艳阳高悬,暖春吹来,积雪消退,只留下些阴暗的角落,大地重又冒出不同颜色,仿佛那场白雪从来也没有来过,也仿佛以后都不会再来了。欢乐的人们哼着歌,迈着步,看电影,喝咖啡,“女孩子在琼瑶的小说里爱上男主角,男孩子在大街上找寻着琼瑶小说里的女主角”。高悬的艳阳让大地的颜色多了起来,空气中弥漫着躁动的气息,让一些人不安。他们开始盼着能再来一场白雪,埋葬这一切躁动。于是,来自北方的寒风又一次降临,阴暗处最先感应,肆意生长,整个大地再一次白色一片,干净、纯洁,让人放心。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角落,一直被白雪覆盖。有的人较大,有的人较小,有的人能控制,有的人控制不了。控制不了白雪生长的人,最后将会变成一个“疯子”,看什么都刺眼,什么都能让他感到不安。他不习惯大地有不同的颜色,想要用自己的白色去覆盖,摧毁任何可能冒出的杂色,以便让整个世界看起来干净、纯洁,让人放心。历朝历代,周而复始,没有诞生先进的技术,但是却诞生了先进的刑罚,这些刑罚的手段大都是让受刑之人经历痛苦的折磨而后死去,整个行刑的过程还要广而告之,供人观赏。“疯子”下的这场雪,不光要盖住那些令人不安的杂色,还要下到大多数人的角落里去,并让他们能保持住,让人放心。而这大多数也就让人放心地留住了这片雪,不再有其他颜色冒出,仿佛世界本就该只有白色似的。当“疯子”摧毁其他杂色的时候,这大多数也就尽情欣赏,甚至还热情地帮助其他可能冒出杂色的人盖上纯洁的白色。

当有一天,一个人冒出了点绿色或者红色,却最终没有别摧毁掉,反而茁壮成长,迅速扩大,铺向了大多数人的那片角落。他们恍然发现,白色其实也并非那么纯净,绿色或者红色可能也更让人放心,便迅速地换上了绿色或者红色,并且不再及其自己曾铺满过白色。他们依然热情地帮助他人,于是,大片大片绿色的或者红色铺满了所有人的那片角落,最后整片大地。他们已不认得这下的是雪,因为已经不是白色了。

这些年教育改革一直没有停过。恢复高考后全国走的是应试教育,后来素质教育跳出来说应试教育扼杀学生的个性,学生太累,应该要减负,于是全国大搞素质教育。没过几年,素质教育进行不下去了,应试教育重又来过。最近教育部又开始整顿培训机构,呼吁学生要跳出题海,并再次强调学前教育阶段不得教授小学课程......一轮又一轮,换个面目,不停上演。那么,学生究竟是应该多对着课本学,还是走出去在实践中学?是应该把大部分时间都放在学习上还是增强其他方面的素质上?是趁早学还是等到了某一年龄了再学?......可能,我们在教育改革的时候忘记了一件事:学生是人。是人就有不同。有的人接受能力强,自然就有的人接受能力弱、有的人善于从书本来学习,有的人习惯从实践中来总结、有的人能坐得住,有的人就是停不下来、有的人发育得早,有的人发育得晚......。每一次的教育改革,总说是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着想,真当实施起来的时候就像那一场暴雪,留给世间的只有一个颜色,一次改革,一个方案,共同实施——他们又不记得学生是由不同的人所组。

教育应该是一张网,在每一个路口都有不同的选择,能给每一个学生有试错和纠正的机会。没有哪一种模式是对的,哪一种是错的。每一种都可能对,也都可能错,看对象是谁。而人是不同的,所以每一种模式都可以保留下来,让不同的人根据自己的情况在衡量多种可能以后选择出可能更适合自己的那一种。选择的有效性还要由评价标准来定。高校完全不必要分出个三六九等,什么重点、本专科,九八五、双一流统统都见鬼去。学校也没有好坏之分,只有专业不同以及不同的发展思路和方向。只要有能力,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参加不同学校根据不同专业所组织的任何层次的考试。评价标准多元了,选择也就多元,基础教育也就可以多元。当某一天一个学生发现自己特别有音乐才能,他可以选择去音乐特色的中小学,当发现音乐可能只是一时热情,他也可以寻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学校。一个人读了一半不想读了,他完全可以出去实践一段时间,觉得没问题了再回学校来继续读,当然他也可以自己自学,并跟之前的同学一起参加考试,或者更高层次的考试。可能,到那个时候,我们讨论的就不再是哪种教育模式更好,而是哪类教育更符合自己了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余华《一九八六》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