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葬礼正当时:死后可星辰可大海,而他们,只想变成一棵树

我们中国人对死亡这件事情是极度忌讳的,过节过年决不能提相关字眼,平日说起来也会被指“不吉利”,更不要说生日这种时候说来扫兴了。

而我恰好看到新闻有感而发,再者对死亡我是有敬畏而无禁忌,姑妄说之也无妨。

先来了解下最新的葬礼方式:

变成星星守护你——太空葬礼

25日凌晨,美国塞里斯蒂斯悼念航天公司将152名死者的骨灰送入太空,举行太空葬礼。

在太空葬礼中,墓志铭不再是悼念,更像是祝福,有的人骨灰容器上刻着“摘星星”,一对夫妇的则是“他们一同起飞”。

据报道,这些骨灰预计会随卫星在地球轨道上飞行约25年,最后像流星一样消逝。

根据人们的不同愿望,塞里斯蒂斯公司还制订了不同的收费标准:如果只是把骨灰短暂送入零重力环境后就返回,每克骨灰收费2495美金起;如果把骨灰送到月球上,或永远在太空中旅行,每克骨灰收费是1.25万美金起。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这个费用真让人望而却步。

但从此,面对不可避免的死亡时,就会少一些痛楚:“她变成星星了”“你不要难过,想他的时候,就看看星空。”

太空葬礼,让死亡褪去了凝重可怖,多了些许温情浪漫。

有人渴望天空,有人向往海洋

两位国外设计师在距离迈阿密比斯坎湾以东的40英尺海底,设计建造了一座叫“海神纪念礁”的海底城市。

这儿共有15个埋葬地点,面积达65000平方米,第一阶段预计容纳850人,最终目标是让超过12万人能在这里沉睡。

这不是简单的海葬,将骨灰撒到海里,而是将骨灰与海沙和水泥混合,塑造成贝壳或海星的形状,嵌入珊瑚中。

珊瑚会成长,吸引更多的海洋生物,而逝者也终将成为海洋的一部分。

无论终途想要星辰还是大海,现如今都有办法实现了,也都比较环保。而我最为欣赏提倡的葬礼,仍是余秋雨先生在《山河之书》中提到的树葬。

那是贵州从江县的岜沙苗寨,岜沙在苗语中是“草木繁多”的意思,别的地方是村落周围有树,这里是密林之中疏疏落落有人家。环境幽静安然,人们也带着天生的闲适自得之态。

岜沙人认为,他们之所以能生活得这么安适,主要得益于这块土地,尤其土地上的树木森林,他们对树有着代代相传的崇拜,相信每一棵树都护佑着一个人。

这里的孩子一出生,立即由父母亲为他种一棵树。今后,这棵树就与他不离不弃,一起变老。当这个人死了,村人就把这棵树砍下,小心翼翼地取其中段剖成四瓣,保留树皮,裹着遗体埋在密林深处的泥土里,再在上面种一棵树。

没有坟头,没有墓碑,只有这么一棵长青的树,象征着生命还在延续。其实不仅仅是象征,遗体很快化作了泥土,实实在在地滋养着碧绿的生命。

因此,这个万木茂盛的山头,虽然看不到一个坟头,一块墓碑,却是一个巨大的陵园。

但这么一望无际的陵园里,感受到的不是寻常墓园的戚戚哀哀,而是生命蓬蓬勃勃的力量。平时忙着世俗生活,闲了,走到山上来,拍拍这个看看那个,靠着说说闲话,唠唠家常。

似乎这不是死亡,而是再正常不过的自然规律,由人到树,由树到人。没有死亡,没有哀伤,只有生命无休无止地健康循环。

我经历过数位至亲离世,也曾眼睁睁看着,承载亲人的木棺放入墓坑的那一瞬,深深明白什么是万念俱灰、痛不欲生。

一别经年,但凡读到跟死亡有关的文字,就会郁结数日,曾经的伤痛一遍遍席卷而来,非哭到泪干不能止。

在《外婆的道歉信》中,七岁女孩爱莎的外婆去世,她开始明白,死亡最强大的力量不在于它能让人死去,而在于让留下来的人不想再活着。

确如此言,看着至亲撒手离去,撕心裂肺又无能为力的痛,时间根本无法抹平。在余生的每时每刻,稍有念想就哀恸难解。痛哭,平复,再哭,再努力平复……失去亲人的日子里,就这样一点一点舔舐伤口。

但如果采用树葬呢?

相较于太空葬礼和海底墓园,我以为这是更环保也更让亲属安心的方式。

因为看得见摸得着,死亡不再是令人崩溃的终点,而是新生,有勃勃生机,有无限希望,树一天天地长大,我就确信,他们真的从未离开我,我还可以去看望、陪伴,给予拥抱,他们只是换了形式而已,但仍然好端端地活着。

如果硬要从唯物角度追究死亡本身,或许树葬也有些虚妄可笑,但只要能给留下来的人以活下去的希望,虚妄一点点,又有何不可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太空葬礼正当时:死后可星辰可大海,而他们,只想变成一棵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