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缺乏有信仰的人:每一位有信念的人都值得被别人欣赏

看完了《月亮与六便士》,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这一部名著和那些常常被说是毫无营养的言情小说到底有什么不同,我到底能获得什么启示?

可能是我的水平不够,一开始我有一种失望的感觉,觉得读了这本书,我什么也没有得到。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之下,我突然找寻到了一点我读这本书的意义,那便是无信仰的我,遇上了一位为信仰而活着的人。当然,这位为信仰而活着的人就是小说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了。

我终于明白了读小说的真谛,读小说就是去看你没有选择的那一段人生,让你的世界,不再局限于自我的小天地,让你知道,原来自己还可以有很多种活法。

斯特里克兰曾经的生活轨迹是世俗眼光下比较完满幸福的。他是一个证券经纪人,有一位娴熟的妻子,还有两个聪明可爱的孩子。他事业有成,家庭美满,他已经拥有的一切完全就是现在很多还在人孜孜不倦地追求的目标。

他的人生似乎不会再有很大的转变了。可是正是这样拥有成功人生的人,他突然抛妻弃子,跑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忍受饥渴病痛的折磨,饱尝颠沛流离的辛酸,最后还定居在了一个偏远的小岛,过上了当地土著居民的生活。而致使他做出这样的决定的却是他年轻时以为已经熄灭的绘画梦想。

为了那世人追求的“六便士”,斯特里克兰也曾经向自己内心的声音妥协,但是他骨子里还是一个有信仰的人。他发现了自己内心的真实的声音,便开始了他对心中的“月光”的追寻。

他是自私的吗?为了自己的梦想,他可以抛妻弃子,让曾经的幸福家庭因他的选择而破碎飘摇。他可以为了自己的私欲,让一位有丈夫的妇女爱上自己,然后又在私欲得到满足后,把她无情抛弃。

他眼里没有别人,他眼里也没有自己,在患有麻风病,身体各个器官发生病变后,他始终没有在乎过自己的肉体的感受。

眼睛看不见了,他也可以在房间的墙壁上继续描绘,完成他对生命的最后的诠释。

看完这本书,忍不住去思考一个问题,我们是做一个有信仰的人好,还是做一个无信仰的人好呢?

有信仰的人他追求的东西在物质之外,在现实之外,他们从来不为现实而活着,而为梦想而活着。

有信仰的人和无信仰的人各有其优劣之处,一时之间竟然说不清到底哪一个好。

有信仰的人更能完成一个目标,在人生中有所成就,无论他信仰的是艺术,是自己爱好的音乐,是赛车,还是文学,他们都能抛去身外的杂念,把全部的热情投入到一件事情之中。

我有一位朋友决定转专业了,他是他们专业的第一名,可以任意选择转什么专业。虽然他的专业不是很热门,但是他的学校的这个专业还是很不错的,在各高校中算是比较前沿的。

我本以为我的那个朋友会转去最热门的计算机或者金融专业的,没想到他却转去了他们学校的一个医学影像学专业。

他们学校以理工科为重,并没有很注重医学方面的学科,有关医学的学习条件与专门的医科大学相比是有点落后的。

当问到他为什么要做一个这样看起来很不明智的选择,他说无论如何,他都要学医科,他一直的梦想,就是当一名出色的外科医生。他说如果本科不是医科的,就不能考医学的研究生。所以他在知道他们学校医科不好的情况下,还去选择他们学校唯一一个医学专业。

有人觉得,他本科不是学临床的,又在一个医学并不好的学校,他考研怎么能比得上医学院的学生啊。可是他就是这样不顾一切地选择了转专业。

这不是很好的选择,甚至会损害他原有的利益,但是他就是这样,只要能离他心中的信念更近一步,他就有抛弃一切的勇气。而没有信仰的人是做不到他们的那种决绝的。

但是有信仰的人往往会忽略他对周围人的责任,他们因为偏执,显得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

并不是每个人都像斯特里克兰一样,能找到容纳自己的天堂――塔希提岛,更多的信仰主义者,他们抽离于社会之外,却找不到自己真正的归属地。

没有信仰的人,他们过一天是一天,他们遵循着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人生轨迹一步步地走下去,他们永远无法认识自我,因为他们是同化于社会之中的。

这些人,一生不会有过多波浪,但是,他们也很少能拥有什么人生的传奇。

没有信仰的人,他们这一生最大的遗憾可能会是,从没有发现过真实的自己。显然,斯特里克兰是那个找到了自我的人。

有信仰的人始终沿着心中的那抹月光的方向前进,而无信仰的人,他们往往会以为,那六便士就是他们的目标,而没有看见撒在六便士之外的月光。

月光与六便士,这本来就是人生的一个抉择。那你是想选择那看似虚无缥缈却能点亮心灵的那抹白月光呢,还是想选择紧紧地握住手中的六便士呢?

愿你的选择,都不会留下遗憾。

这部小说,里面的人物并不是我们正常道德观念里比较光辉的形象。但是,就像小说中说到的“卑鄙与高尚,邪恶与善良,仇恨与热爱,可以并存于同一颗心灵中。”

小说中的每一位人物中的性格也有他们各自的优点。

先说一下小说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吧。他是一个毫无同情心的人,但他同时是一位为艺术献身的伟大艺术家。他对梦想的追求,足以鼓励后人。

斯特里克兰的夫人是一位虚伪的人,她喜欢体面,在丈夫离去后关心的不是丈夫为何离开她,离开这个家庭,而是外面的人怎么说她。但同时,她又是一位善良坚强聪明的女人。她知道丈夫真的永远不会再回来后,她不再继续每日以泪洗面,而是懂得用自己的悲惨遭遇,博取她喜欢结交的文学界朋友的同情,最后换得了一份可以维持生计的工作,生活很快又回到了正轨。她靠自己的力量养大了两个孩子,并把孩子们都培养成为了世俗意义上优秀的人。

荷兰的那一位画家,他看似滑稽可笑,是一个十足的大蠢蛋。别人嘲笑他,他还是会毫无芥蒂地帮助别人。但是,其实他是一位极具艺术鉴赏能力,很忠诚,很深情的人。他是第一个觉得斯特里克兰是一个天才的人。他很爱他的妻子,即使他的妻子出轨并决定要离开他,他也始终不愿离开他的妻子,苦苦等待他的妻子回心转意。

最后说一下对整个故事情节起到连贯作用的客观第三者“我”的形象。他有点冷漠无情,又有点高高在上。他站在道德高地,每一个鲜活的个体在他的记叙下都愚蠢而平庸。但是他是一个思考者,他是一位善于观察的人,他留心周边的人和事,把关注点转移到了自己身边的人。

本书的写作手法也是很值得学习的,斯特里克兰这个人物的形象是在每一个人的记忆中不断塑造起来的,有作者的记忆,有斯特里克兰过去人生的记忆,还有斯特里克兰遇到的其他人的记忆。这样就显得他的形象很真实,仿佛就是我们一位很久没有音讯的朋友,突然从别人的口中听到了他的消息。

你说这能不引起读者的兴趣吗?我们都想知道,那位曾经的老朋友,选择了和自己不同的人生后,是否遇见了自己从未遇见的美景。

如果他一生过得比我们好,我们不免心生一些悔恨之意,恨自己曾经也有机会与他做同样的选择。如果他的一生比我们要坎坷,我们可不可以更加确信自己的选择?

看完这本书后,地面上的月光与六便士,你更想拾起它们之中的哪一个?

你可能感兴趣的:(这个时代缺乏有信仰的人:每一位有信念的人都值得被别人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