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笔记31|奔豚气病脉证并治第八:水的气化/三种由来及处方

这一篇过去在中医里很难解释,因为涉及水的问题,当你了解了中医水的观念时,这一篇就不难理解了。

一、水的气化观念

《内经》里水的气化观念是:肺(金)法象天,越高的地方气候越冷,天是虚空的,正常人是虚的,故“虚”是不会死人的,人死在“实”上。心臓(火)不断搏动产生的热,遗热到小肠(火),当小肠火很盛时,吃下去的东西中有两种水:1、喝的水,到胃里就气化掉了;2、食物里的水,经胃的研磨后到小肠,小肠的火把食物消化,水和糟粕进入大肠(金),大肠的水受到小肠火的加热后气化回到肺(金),两个金是相通的。大肠的肠壁把糟粕过滤掉,只有干净的水才上升进入肺。如果肺里有实,水就上不去,便回到大肠,所以肺癌一定会下利,肺癌治到不下利了就说明治好了。

《黄帝内经》是现存最好的人体生理学和病理学,这套体系已经很完整了,不需要X光、不需要验血报告,从外面望闻问切就知道里面是什么了。

如果心臟力量不够,小肠的温度也就不够了,大肠的水就无法气化,水跟着糟粕一起下来就成下利,中医把它定义为“寒”。怎么知道寒了?脚是冷的,因为小肠管脚的温度。练腹式呼吸,是想尽办法把心火导入小肠,小肠火增加后,大肠的水会气化入肺入喉咙,故打坐练功正确时越练津液越多。换而言之,小肠和心互为表里。

二、奔豚的由来

人受到惊吓后,心臓跳得很快,心臟好的人,跳快一会儿就跳回来了,心臟不好的人就一直跳快,即心悸。

一受惊吓,心跳加速,小肠压力突然增加,大肠里的浊气就会回逆,回逆时走几种管道:第一种,跟着水进入三焦系统,大肠和肺之所以会表里是因为有三焦系统连贯到;第二种,病人本来就有便秘,一受到惊吓后,大便的浊气从大肠进入肝臟,大肠跟肝之间有一根血管连着,这根血管是全身唯一一根没有瓣膜的血管,允许血来回走。中医的观念是:吸气时横膈膜下降,把肝血压入大肠周围,大肠就有力量蠕动,推动食物往前走;吐气时横膈膜上升,血回到肝臟,一呼一吸让大肠正常蠕动。浊气进入肝臟后,木生火,跟着血进入心臟,心臟为君主之官,本身不受病,现在浊气进来了,便加强力量把它推出去,于是产生动悸,即“奔豚”。

还有一种由来,病人本身津液不足,原因可能是服了利尿剂,或运动,或误诊,或吃到味精口很渴,医师见其有表症开发汗剂,结果汗发太多,发汗后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汗发出去到皮肤表层,表水还有但无法回到肠胃,这时用五苓散把表水带回肠胃。另一种是汗发出去后表虚掉了,肺里津液没了,大肠的水气来不及补上来,也会产生动悸,原因是过汗

本篇列了几个方子应对几种不同原因的奔豚。不管是哪一种,给西医看都是精神病,神经质。

师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

这四种病症其原因都是受到惊吓而发的。吐脓为肺痈,桔梗甘草汤证;受到火灾惊吓造成的火邪,核桃承气汤证。

三、三个处方

师曰:奔豚病从少腹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奔豚汤方

甘草 芎窮 当归 黄芩 芍药各二两 半夏 生姜各四两 生葛五两 甘李根白皮一升

上九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奔豚发作时从肚脐往上冲到心臟,去医院检查正常,病人说不舒服,检查不出便说病人有神经质,去找心理医生,这时就要想到奔豚症。

如果心臓真正有病是持续的痛或是固定时间发作。如果“发作欲死,复还止”,就是发作时感觉很难过,好像心臟都快要停掉了,等一下后又自己好了,这“皆从惊恐得之”。这种情形,张仲景一共出了三个处方:

第一个方子是奔豚汤,肠子里面的浊气跑进三焦淋巴系统里面去,之后再进入胁下,于是就胸腹有痛,因为这浊气进入淋巴系统,产生气胀的痛,主症是往来寒热,往来寒热是少阳证,《伤寒论》里有往来寒热兼有恶心是小柴胡汤,如果往来寒热无恶心是桂枝麻黄各半汤。

处方里甘李根白皮药房里没有,找农家种李树的挖东南方的李树根去芯留皮,因为东南方是巽卦,巽为风,所以东南方的根去风力量较大。中药用到皮,大多数在少阳证,现在很少这样用。

因为有往来寒热,在半表半里间,故临床上用小柴胡汤,甘草、黄芩、半夏、生姜这四味是小柴胡汤里的,腹痛一定是用白芍,腹痛是因为惊吓后小肠绷紧导致,腹满用厚朴。再加当归、川芎,不管什么原因的奔豚都会影响到心臟,当归活血川芎补血。每当一个人受到惊吓的时候,病人的脸色都发白了,这表示血不足了,所以要给病人补血的药。所以当病人有往来寒热、气上冲胸时(感觉心臟快要从嘴巴里跳出来了),用小柴胡汤加白芍、当归和川芎。

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

桂枝加桂汤方

桂枝五两 芍药 生姜各二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服一升。

如果一个病人已经被发过汗了,就代表表症没了,结果再“烧针令其汗”,必发奔豚。这种情况现在已很少有了。

第二个方子是桂枝加桂汤,桂枝加桂汤其实就是肠子里面大便的臭气,渗入血里面再进入肝,然后回到心臟里面。心臟本身是君主之官,本不受病,现在有气逆行回来,就会引发奔豚,心臟会跳得很快,在这个时候我们会使用桂枝加桂汤。

处方上是桂枝汤加重桂枝,临床上用桂枝汤六碗煮两碗,喝时加肉桂粉半钱,肉桂能加强心臟的喷射力量,把大肠的浊气压回去。

中医的观念:胸为阳,腹为阴。桂枝是阳药,白芍是阴药。奔豚病发在胸腔,心动悸,胸阳不够,故重用桂枝。阴不足时加白芍,如小健中汤。经方家从头到尾都在用桂枝和白芍来调和身体的阴阳,阴阳一平衡病就好了。治麻疹内陷的二仙汤,只两味药:白芍和黄芩(等量),用白芍是因为阴不足(内陷),黄芩去热,一下就把肺炎的高热去掉,这也是阴阳的协调。

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茯苓半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五枚 桂枝四两

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第三个处方是苓桂甘枣汤:茯苓5钱,桂枝4钱,甘草2钱,大枣十五枚

我们平常发出的汗,都是从我们肠胃的津液来的,土生金,所以一直在制造肺的津液,肺主皮毛,然后再进入表,所以肠胃的津液经过肺以后到了皮肤表面成为汗水后就发掉了。汗发掉后正常人的津液很充足,部分的津液带着滤过性病毒一起跑出去了,部分的津液会慢慢进入肺再回到肠胃里面来,这是正常状况。若病人本来就表虚,再运动大汗或处方发汗,就造成“脐下悸”,因为小肠津液没了,就动悸,小肠跳得很厉害。

中医的观念认为膏就是油网、网膜里的油,网膜在督脉背后起在第十三椎,正面起在任脉的阴交穴,膏就是黄油,产生在鸠尾的地方,三焦油网里的油要足。茯苓利三焦油网,在三焦系统里走,能产生油。水会动有两个原因,一是气,二是油,三焦里的水在油上走会跑得更快,水被油包住就不会乱跑,这就是茯苓,茯苓能够生三焦黄油,故能利水,通利积在中膈的水。所以只要有动悸的时候我们都会用到茯苓,水不通利的时候也会用到茯苓

《内经》里讲:心主五液。我们身上有很多津液,通通是由心臟在管,如果我们不开强心的药,光开这些发汗的药,病人身体不会如此听话刚刚好将肠胃的津液发散出去而血都不跑出去。张仲景用桂枝去行阳,心臟一强起来,身体抵抗病毒的机能就跟着增强起来,就好像心臟会告诉肠胃说:“土,肠胃的津液,你赶快出去,有滤过性病毒进来了。”于是肠胃就跑去跟门房讲,就是肺说:“肺,你赶快出去。”肺是传导之官,于是肺就出去到皮肤表面上把敌人赶走,这是一个自发的抵抗系统。我们从桂枝汤了解到脾胃的重要,然后再进而了解到肺,但是你仔细去了解桂枝的话,就知道是从心臟开始的。人体的抵抗力是靠心臟的力量激发起来的,肠胃受到这个力以后才开始上来帮肺的忙,如果没有这个动力,就没有这种力量,所以我们平常必须要运动,让心臟跳的很快后,开始出汗,心臟就因而越来越强。桂枝能够行阳,这阳讲的就是动能。病人经过发汗以后,肠胃津液已经没有了,故把甘草、大枣放在里面,可以把失掉的津液同时补足,然后把停在中焦的水利下去就好了。已经失去的津液,靠甘草、大枣去补足,桂枝能够将心臟力量加强起来,把热导入小肠,茯苓能够把水逆产生的奔豚气往下导,不要继续往上冲,这就是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的由来。

补津液用甘草大枣,胃口没有时再加人参,这就是经方,而不是去滋阴,经方是行阳,希望阴要自回。

关于动悸的观念:脐下动悸用茯苓,脐上动悸用桂枝。这里“脐下悸者”,用了桂枝和茯苓,应该是脐正后方动悸。

总之,治疗奔豚仲师就用这三个方。一发奔豚、惊恐起来的时候,如果是过汗,就是苓桂甘草汤证,如果进入三焦系统,如何辨知?脉弦,往来寒热,就是奔豚汤证。如果都没有,就是桂枝加桂汤证了。

注:文中涉及到的处方仅供学习交流,不作他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金匮要略》笔记31|奔豚气病脉证并治第八:水的气化/三种由来及处方)